□石梦琦 (四川外国语大学)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提出将重点整治短视频平台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每年暑期都会有专项整治,足以见得国家对儿童发展的重视和保护。
记录萌娃的成长行不行?当然可以,值得鼓励。抖音、快手、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初心便是记录美好生活。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用镜头记录成长是孩子一生珍贵的礼物,搞笑的童言童语,珍惜成长的历程,都可以成为内容。但不能将晒娃变成“啃娃”,将儿童作为吸引流量的工具,将阻碍儿童的进一步成长。
90后之前的童年是瓜田嬉戏,山间戏水,捕鱼捉虾,绿荫读书,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童年是电子媒介。电视,ipad,电子手表已成为儿童的必备,缺少其中的一样似乎都会被同龄人排斥。我们不可否认媒介带来的好处,ipad扩大了儿童认识世界的渠道,电子手表追踪儿童的足迹保护其安全……但也要看到其弊端,网红吃播、恶搞视频、低俗视频……这样的视频层出不穷,儿童又有能力进行辨认吗?
正如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儿童与成人的分界恰恰是儿童是否具备文字阅读的能力。在以往的世界,书籍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书中有世界的不可口述的秘密,有成人认识世界留下的宝贵财富。但如今,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变成了短视频的教育。短视频由画面、声音等组成,对于儿童来讲没有任何辨别的难度,只要具备听懂话的能力。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儿童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穿着露脐装、包臀裙的衣服对着视频喊“一二三,上链接。”也正如去年八门课考66分的孩子,想放弃正常的学业,成为网红达人;小学生喊出“我虽不争名逐利,但还想谋个一官半职”的竞选宣言,更有十岁孩子大谈婚姻与房价“要娶媳妇,要丈母娘一定开条件”……显然,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这影响其长远的人生规划和理性思考。
儿童和成人的界限正在模糊,不止儿童成人化,更有成人儿童化。
奥运出圈的孙颖莎,因为高超的球技和超强的心态引得网友的一度喜欢,这样的喜欢从最开始对实力的认可演变对成人童稚化的喜欢。“想捏捏莎莎小脸”“梁王组合小宝贝”一举一动尽显逾矩。不止如此,明星称呼成人粉丝“小朋友”,大学生建立家长群高中化管理,成人模仿小猪佩奇在网上乱叫……成年人的行为符号都展现出成人童稚化。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成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反叛,另一方面也证明在互联网思维下成长的青年具备单一的思考方式,缺乏深度阅读、逻辑思考只接受单一的短视频引导,娱乐至死。
无论是童年的消逝,还是成人童稚化都反应出社会角色错位的现象,我们要警惕媒介技术的异化。成人要提高媒介素养,摒弃享乐主义,注重精神发展,儿童要构建新型教育,倡导独立精神。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石梦琦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