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洞庭浪涌,岳阳情深:共绘抗洪救灾的“团结画卷”-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高东艳 编辑:田德政 2024-07-07 19:35:03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高东艳 (湖南理工学院 )

7月5日下午,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截至6日12时许,堤坝决口宽约220米,垸内平均水深约5米,淹没面积47.64平方公里(占团洲垸总面积的92.5%,该垸安全区暂未被淹),洞庭湖与垸内水位落差约0.10米。(7月7日 人民网 )

在浩瀚的洞庭湖畔,岳阳以其千年的历史底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次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洞庭湖区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团洲垸的决口更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在这片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我们见证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感受到了岳阳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绘制的抗洪救灾“团结画卷”。

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以来便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调节器。它见证了无数次的洪水与干旱,也记录了人类与之抗争的英勇历史。从唐宋时期的“八百里洞庭”,到明清以降的湖泊缩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荆江分洪工程,洞庭湖与长江的博弈从未停歇。而今,面对新一轮的洪涝灾害,岳阳人民再次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在这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感人个体。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堤现场共投入各类专业救援力量4739人,车辆469台,装备318台(套),大型装备设备144台套,舟艇170艘。他们中,有年过六旬的老党员,不顾自身安危,连续多日坚守在堤坝上,用沙哑的嗓音指挥群众转移;有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肩扛沙袋、手握铁锹,昼夜奋战在加固堤坝的第一线;还有那些自发参与救援的普通村民,他们用自家船只搭起生命之桥,帮助邻里逃生。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在洪水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成为了抗洪救灾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许多细节之处也让人倍感温暖。救援队员驾驶冲锋舟穿越激流,冒着生命危险搜救被困群众;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实时监测水情变化,为决策提供精准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绘制出详尽的洪涝分布图,助力精准调度。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更彰显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与勇气。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与关爱。这种跨越地域、跨越行业的团结与互助精神,正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回顾洞庭湖的历史抗洪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的洪水灾害都是对当时治水智慧与社会动员能力的严峻考验。从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抗洪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荆江分洪工程;从1954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到1998年的特大洪水;再到如今的三峡工程发挥防洪作用……每一次的抗争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抗洪救灾的艰难时刻,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不仅是范仲淹等古代先贤的遗训,更是我们当代人应当秉持的价值观。“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我们以洞庭湖抗洪救灾为契机,更加珍视自然、保护生态,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高东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1/99/14078258.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