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陪诊师”不能沦为“号贩子”-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2024-05-07 18:28:43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png

□梁宇飞(河西学院)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来为了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在医院就诊时的陪伴需求而产生的陪诊师职业正在悄悄变味——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5月7日 《法治日报》)

“陪诊师”这一职业自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许多关注和期待。人们期望“陪诊师”可以成为辅助老人、孕妇等弱势群体看诊求医的有力帮手;成为患者了解看诊流程,获取相关信息的窗口;成为具备基础医疗知识,清楚行业规则,可以给出患者有价值建议的“好参谋”;成为推动医疗公平,帮助更多人更好更公平地享受医疗资源的先行者。由此可见,公众一开始对“陪诊师”的认知与定位绝不是“黄牛”,也料不到部分“陪诊师”披上马甲,就能迅速摇身一变,成为引流搞垄断的号贩子。

“陪诊师”的作用是陪护和照顾,而不是为患者就医设置门槛。“陪诊师”们熟悉医疗程序,了解科室布局、医师信息,明白挂号机制、挂号渠道,掌握行业信息和医疗领域发展动向。这本该成为他们服务患者的一大助力和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不成想却被少数人作为牟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陪诊师”换上马甲,成了号贩子,用不正常的手段干扰了正常的就诊秩序,既违反了市场规则,也极大地损害了患者正常的看病权益。这会恶化医疗领域的行业生态,破坏了社会公信力,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陪诊师”利用自身人脉资源,在正常的挂号流程和看诊机制之外取号外售,势必抢占一些医院本就紧张的号源,加剧“一号难求”的状况,抹杀掉老百姓难得的看病机会,这是不证自明的事情。“陪诊师”贩号,为少部分人开了后门,让他们走了捷径,也就意味着多数人要因此多走路,多绕弯子。一旦“陪诊师”失去了底线,干扰的不仅仅是大众的看病流程,更是从深层次损害着医疗公平。少数“陪诊师”横插一刀,使得面向大众的挂号机制被黄牛们手中的号源取代,不但加大了百姓看病的开销,也无法让老百姓公平地享受医疗资源。

从业者应该明白,既然选择了“陪诊师”作为职业,就要有良心,有情怀,得担得起责任,经得住诱惑。有人说,“陪诊”作为新兴行业,在发展初期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大众对此要有包容心,要接受,要观察。但也恰恰是因为该行业,该职业尚在起步阶段,就更要把从业者身上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就必须铲除滋生乱象的土壤。扣子扣不好,衫子穿不牢,脱下就能披上马甲,自然会产生一些不规范行为。如果不加干预,我们会看到一个无序扩张的陪诊市场,也会看到一个乱象频出,干扰正常医疗程序运行的市场。

教“陪诊师”不致沦为“号贩子”,要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少一些利益算计和方法考量,要培养陪诊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把敬老扶弱,崇善助人作为陪诊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要加强行业的诚信建设、推动陪诊正规化、合法化,公开化,社会化。

对于“陪诊师”,规范监管不可少,薪资待遇不能少。无监督则不规范行为泛滥,无收入则“陪诊师”不能长期扑在事业上。医疗行业要及早给出“陪诊服务”科学的收费标准,要给那些兢兢业业,有志于陪诊,乐于陪诊的工作人员支付合理的报酬。只有让从业者明白,做正规“陪诊师”有前景,有收入,有明确社会定位,有“看得见”的发展机遇,才会减少利用医疗信息为自己牟利的违法行为。

毫无疑问,“陪诊师”是不能自外于正规医疗体系的,它既不能成为黄牛,也绝不能变成医托。在当下,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陪诊服务”的呼唤越来越迫切,所以我们更应当着力推动这一行业的规范化运营。被纳入正轨的陪诊服务可谓“恰得其时”,而野蛮生长的乱象却会恶化行业生态,损害医疗公平。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9/99/13874446.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