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茹意 (华中科技大学)
今天是3月7日,是国际 “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身为一名女性,欣喜地看到往年在高校和互联网平台热闹非凡的“三七”女生节如今终于有偃旗息鼓的意味了。另外,关于三八购物季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中,前些年行业普遍打造的“女神节”“女王节”等节日概念,到了今年,也销声匿迹了。
女生节的由来众说纷纭。而最受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很多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认为“妇女”代表着年老色衰的女性,而“女生”代表着有年轻有活力的女性。但是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从此就有了“女生节”。又因为她们认为“女生”的年龄小于“妇女”,所以在妇女节的前一天设置了这样的节日。由此可见,这个节日仅仅从由来与初衷出发就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关于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的商业气息和吊诡氛围背后,隐藏着大量潜在偏见。在我国,妇女其实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司法解释中定义 14 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 14 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所以,女生和妇女,并没有天然的分界,却人为地有了不同含义。
在女生节的这一天,有妙语连珠的横幅和精心筹备的礼物,有呵护女生的各种活动和聚会,甚至有男生在宿舍底下唱情歌,却也广泛流传各种暗含性骚扰的玩笑话。大多数的女生节,依旧是男性对女性变着花样地表达内核空虚的赞美,来满足自己的求偶愿望。消费女性、物化女性,它藏匿在早已变味的女生节横幅中,或是表露在玩笑背后的调侃里,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飘荡在每一位女性身边。女生节以一种粗暴且不合理的方式制造了中年女性与年轻女性之间的鸿沟。2016 年,复旦大学教授、性别平等学者沈奕斐指出:从妇女节到女生节,背后是通过年龄、容貌、性、生育等条件把女性分为三六九等,在分等的过程中形成了隐性歧视,即年轻漂亮的“女生”被放在了等级最高的位置。
的确如此,部分女性一方面标榜自己是独立女性,另一方面依然被外界的标签所左右,好像自己和“妇女”一词联系在一起,就是莫大的侮辱。身为女性,当我们从心底里认同“妇女”是一个扎心和刺耳的称谓,当我们一味的追求年轻与貌美时,我们是否深思过,这种自我矮化、自我异化的背后藏着多少异性丑陋而透骨的凝视?又有着多少资本与商家的诱导?
女生节这样一个看似是在关爱女生的节日,恰恰是一种在父权制主导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我们对男性凝视的迎合。不合理的区别对待,何尝不是性别歧视的一种?
当代著名女性主义电影评论家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一文中提出了 “男性凝视”的概念,将女性主义纳入凝视理论的学术研究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艺术家约翰·伯格在其著作《观看之道》中提出,用来解释绘画中的裸体画像。劳拉·穆尔维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去,男性凝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把女性当作被观看的他者,被男性的目光所凝视着。劳拉·穆尔维认为好莱坞的经典电影中就形成 “男人看,女人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男人作为欲望的主体和行动的主体而存在,女人则作为欲望的客体和男性规训下的客体而存在,确保了男性的中心话语权地位。在父权制占主导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女性的外貌通常要比其内在价值重要。
之前各大电商平台所营造的“女神节”“女王节”等,看似将女性放在了一个受人尊重、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可这依然不是真正的平视女性。明面上拿美化女性作为噱头,实则是一种“捧杀”。当然,又有人认为“女神”不单单指容貌和身材出众,也可以表达女性的强大、自信、独立、聪明等。但这样的赞美,却像空中楼阁,用概念性的美誉,掩埋女性真正所需要的权益,一厢情愿地将边缘的、底层的、多数的女性排斥在外。美丽和年轻,女生和女神,可以追求但不应该成为单一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制约另一些女性的贬义词。
值得警惕的是,当始终处于男性凝视下,女性会逐渐被去人格化,身体部位被分离出来纯粹当做工具来对待,性格、价值等内在被忽视或者省略,沦为被消费的商品。在当代社会,“她”经济迅速崛起,电商平台在满足女性基本需求的同时不断向女性制造着各种焦虑与“伪需求”资本的精心运作,无往而不利地不断收割者女性消费者,使女性自我怀疑,陷入到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甚至是年龄焦虑当中去。
“女生节”等节日的消失令人欣喜,这反映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追求着真正的自由、平等与独立,是对潜在偏见的有力反击,也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进步。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很多女性遭受着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歧视与不平等对待。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勇敢的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与成长的道路上,不仅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千千万万的女性带去了希望与力量。这也是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惟愿每一位女性可以坦诚而自信地接受”妇女”这一称谓,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与人格。
祝所有女性妇女节快乐!
来源:红网
作者:赵茹意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