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 | 旧岁将从明旦尽,平陶逢春又一年-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刘昱 2024-02-07 18:12:4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101144103.png

□梁宇飞(河西学院)

去岁将近,凭着窗子看着街角,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从前的新年景象。

腊月

窗子上氤氲着水汽,当我一勺一勺喝完眼前的稠粥,口中尚有谷物的余香。认识这粥叫做“腊八粥”,有俚语叫做“过了腊八就是年”。当时全不在意,只是跳下凳子,跑到窗棱边,垫起脚尖,用手指在那块朦胧的玻璃板上自顾自地写画着。这便是我幼时对年关岁尾最初的记忆。

待大一些,每逢寒假,总记挂着街边摆出的摊位,见各色商品满目琳琅,卖花炮、对联、窗纸、年画……那时总央着母亲多购置一些爆竹,对于孩子们来说,鞭炮就代表着过年的乐趣。那时城市管理尚且不严,街边就尽是一些摊点,听得吆喝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尽兴采买虽然是不能的,但总要在人家摊子边上多待一会,多看一看来饱眼福。

过了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忙活,张罗新年,洒扫门庭、采办年货、添置新衣。街道上一时也忙碌起来,除了来往行人,便是工人师傅们,他们要为沿街的树木挂上彩灯。记得有橘色成串的灯笼,有花瓣形状五颜六色的彩灯,还有气球型的灯盏,各式各样,教人目不暇接。每一处街道都有不同的风格,待到夜晚,远看便如流苏飒飒,颇有星如雨落之感,荧荧灯火交相辉映,溢彩流光。

山西的树,过年总要换身新装扮,是谓彩树迎春。原以为节庆彩灯饰树实属寻常,直到去外地读书,才从同学口中得知山西的树在过年时要承受多大“压力”。在家乡的城区里,似乎没有一颗树会“暗”着过年。于是高挂街头的迎春灯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个景点。人们也总有兴趣看看今年挂到树梢的彩灯是什么颜色,何种模样,而后品评一番。“过年总归要有过年的样子”,所以彩灯十分必要,缺了它就失去了节日的兴致。无需强调什么视觉盛宴,烘托节庆气氛,灯饰反映的是人们对新年的珍重,是不能舍弃的“仪式感”。

除夕

每到除夕,春联是必须的。家乡的对联多是去年贴好,经年便不换不撕,唯有除夕当天以“新桃”替代“旧符”,对联的这班岗也就算交接完成了。诸般都收拾停当,便前往长辈家中准备年夜饭菜,擀好饺子皮,然后等待月亮挂上梢头,饭菜便开始上桌。平遥的年夜饭除了饺子,更多的是“合碗则”。这是用土陶碗合在一起蒸上的半熟肉食,品种多样,味道俱佳,主要种类有酱梅肉、烧肉、小酥肉以及各类丸子。如果说饺子之于北方人尤为可贵,那么“合碗则”一定是晋中一带年夜饭的重头戏。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制作此种菜肴,上置柑橘皮,然后用保鲜膜封好冷藏保存以备正月食用或待客。

若要烘托气氛,非饮佳酿不可,年夜饭上少不了的就是酒。就以我们最熟知的《元日》诗来讲:“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人窦平在书中记述:“天竺国谓酒为苏。”故而屠苏酒是为屠酒,又称朱苏酒,由葡萄酿制。有些人家过年会饮红酒,大概习俗起源于此,故久已成习,千年不绝。元朝的艾性夫有诗曰:“屠苏卯酒生红晕,红菜辛盘翠作堆。”有的人家也会饮白酒,在山西汾酒最为常见。其酒色泽尤其清冽,入口绵软而回味悠长,可惜自己并不善饮,饮少辄醉,就难以体会除夜的饮酒乐趣与传统。如果喝到微醺时在一片热闹中沉沉睡去,想必会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至除岁,达旦不眠曰“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对于我来说,却是“独守自欢哗”。没了拘束,将麻将牌垒在茶几上,塑城池壁垒模样,便自顾地“排兵布阵”。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此时无需考虑琐事俗务,应该是大人们最放松的时候。寻常淘气的孩子,父母也多会给些好颜色。

孩提时代的快乐似乎总是无穷无尽,出门放鞭炮是快乐,随大人拜年周游是快乐,就算自娱自乐也丝毫不觉寂寞。到现在,我们总说年味淡了,“年”似乎变得不如以前“好玩”,然而我身边的小朋友仍然兴致高昂。过新年,孩童的开心最真。旧的小朋友长大,也总会有新的小朋友去替他们做新年的高兴事,或许我们不需要感到遗憾,快乐是守恒的。

鞭炮声总能给人以最幸福的回忆。鞭炮之于春节恰如其魂,如果没有爆竹声,新春恐怕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让人吁叹没有“年味”。除夕之前虽有零星爆竹声,但不成规模,远不及当日晚间的盛况。太阳落山,新一年帷幕徐徐拉开的时候,爆竹的火光就将要映红天空了。有道是:“爆竹一声,吾庐外,千门烟涨。”随着第一声炮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燃放爆竹,让其载着大家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冀飞向天空,然后看到其绽放出一朵绚烂的烟花。时间愈晚,愈近子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越发激烈响亮。渐渐感觉整个世界都全部为爆竹声所笼罩,爆竹声愈是激烈,人们却又睡得越来越稳重。伴着鞭炮声入眠,是存在于过去记忆里的幸福。

正月初一

初一的早上,人们一般会点起一挂鞭炮,是为“开门炮”,来讨一个好彩头,图一个吉祥征兆。向长辈拜年问好是必须的,家中规矩并不严苛,冠以吉祥语便可。但乡里城中古风淳厚,也会有“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的场面。新年是进城的日子,人们会自发前往古城的街道散步闲逛来打发时间。街头巷尾便人流熙攘,逐渐热闹起来。

还记得幼时,古城南门迎熏门广场上会设置各式各样的彩灯。智能手机尚不普及,观灯便是一大乐趣。花灯主题或取自古代典籍,或展示古城沿革,或表现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成就。现在看来,可以算得上是对群众的文化陶冶和对孩童的历史启蒙。城南门的公园里一些售卖零食玩具的商贩自然也不会少。现在公园管理逐步规范,县财政状况也有变化,商贩和花灯逐渐淡出了新年。新修缮的公园固然漂亮许多,但有人气才有年味。建设旅游城市需要文明规范,也更需要人文意味和人间烟火气。

进了迎熏门,便直上明清街(南大街),现在逢年时,南大街便会沿街挂起一串串红灯笼。走在石板路上,每每觉得南街有一种今古结合的特殊气质。沿街踱步,去看一家家商铺,行人皆面带笑意。“不需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大家都展开笑颜,才是好年景。过年的乐趣并非在于一家的详和安泰,它需要的是万家和乐,团圆幸福的整体气氛。融入这种氛围既是一种身心的陶冶,也是休憩。只有心灵远离了忙碌与喧嚣,才能在群众中找到归属。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时代在向前,城市的面貌在不断发展,旧有的东西难免有一天会被抛却,但那种朴素的简单幸福却会成为铭刻在人们心底的深沉记忆。这种身处熟悉土地的安适感正是乡愁的灵魂所在,它能够教人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只为回乡团圆,添一双碗筷,多些一年味;它能教久泊在外却难以回乡的游子心生悲情,夙夜辗转反侧,叹息吟咏;苏轼有词“吾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便是吾心安处。平遥在明清前是耕织之地,少出商贾,直到近代人口始流向四方,如今在外务工打拼的人也有许多。只身于外,似飘萍无依,心中存着对旧时光的怀念和对故土的铭记,才能够继往开来,前行不辍。而心灵有了根系,乡愁才能发出芽来。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99/13522428.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