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涛(暨南大学)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小苏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称名额被舍友挤占,引发热议。小苏称,班里在评定困难生助学金时,自己作为“孤儿”未获得,平日有高消费行为的同学却评得上,他质疑这其中有舞弊情况。
11月6日上午11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官方微信号公布了助学金事件的最新通报,通报称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情况,有关同学高消费行为经核查不属实。而事件当事人则在6日上午9时在微博发文称,“结果,已经出来告诉我了。果然,我还是斗不过他们……我输了,可至少我们来过”,其微博明显表示出对调查结果的不认可。随后,“天津助学金当事人不认可调查结果”一词条迅速登至微博热搜榜第六,引发巨大舆情。
助学金的发放涉及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涉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公平正义。而此次事件中的当事人为孤儿且有建档立卡证明,却没能评上困难生助学金,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事人和学校也成为了舆论的“风暴眼”。而此次校方的调查回应非但没有解决事件和平息舆情,反而使得民众对学校的怀疑更甚,引起了新一波的舆情。问题的关键便在于,校方的调查回避了关键问题,不够公开透明,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仅就此次助学金事件而言,校方至少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在通报中说明。首先是,在第一次贫困生评选中当事人为何落选?既然评选没有问题,又为什么要组织第二次评选?在第二次评选中,作为孤儿且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当事人,为何在评选中的排名最低?校方的通报未必为假,但回避了这些当事人关心、大家关心、社会关心的关键问题,自然容易引发公众对校方调查结果真实度的猜测。
另一方面,校方的情况通报属于自查的一种,而公众本身就会对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抱有一定警戒。也许校方不公布更多细节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和平息舆情,但当事件已成为全社会讨论的涉及公平正义的议题时,校方就有必要将公众关心的问题陈述清楚,而不是轻轻带过。否则,只会引发公众的不满,舆情的走向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天津助学金事件属于社会公平正义议题,校方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关键问题给予正面回应。正视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公开必要的调查细节,拨开疑云,回应公众期待,这不仅是对处理举报事件的应有态度和必要程序,也是对当事人的保护,对学校名誉的保护。同时,第三方调查机构也应介入,保证调查的独立与公正。期待校方能给出使当事人和社会满意的调查结果,希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得到守护。
来源:红网
作者:曾晓涛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