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
2023年8月2日,共六章33条的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简称“院士行为规范”)公布。与旧版《院士行为规范》相比,新版《院士行为规范》新增一个“禁止行为”章节。该章节一共5条,包括“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参与设置以‘院士’冠名的非学术活动场所。”“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等新增内容。(9月5日 中国青年网)
事实上,参加站台性质的、应景性的工作是一直以来困扰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之一。据央视网此前报道,忙于无谓的应酬,这是钟南山院士的亲身经历。“现在科技人员一旦做了些工作后,各方面额外工作多的不得了,要站台要发言,我深有体会。科技人员要多点时间,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安心做科研,这个很关键!”从钟院士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科研人员应付这些“额外工作”的些许无奈和疲惫。同时,少部分院士屡屡出现在商业场合,公开为商业产品鼓吹站台,也频频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
为何院士们频受此类非本职工作的困扰?一方面,很多院士其实是受人之托,身不由己。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单位特别热衷于邀请院士出席活动,认为这样“有面子”。如若院士出言婉拒,则不免有“摆架子”“目中无人”的嫌疑,于是不得不拿出部分科研时间,在各个场合应付交际。另外,很多院士其实“身兼数职”,他们除了担任本职工作外,还是其他单位的负责人,于是不免事务缠身,只好牺牲一部分科研的时间。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关注到,确实存在有少部分院士,在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荣誉头衔后,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之自身信念并不坚定,沾染了虚荣、好面子乃至贪利的习气。这些院士们热衷于参加一些与本职领域完全无关的商业活动,为商业产品摇旗呐喊以获利。或者是借院士的头衔名誉,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见解,试图成为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增加自身的名气。这些院士们的行为,有损院士这一光荣称呼的形象,也是在给全体科研工作者抹黑。
我们应该看到,此次中科院发布的新版《院士行为规范》,是从制度上规范院士行为的有益改变。那些被难以推脱的邀约缠身的院士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不伤感情”地将此类活动婉拒,将更多的时间投身心爱的科学研究。而那些沾染不良习气的院士们也能反躬自省,对照《院士行为规范》改正自身心态、行为,使自己无愧于院士的称谓。
此次《院士行为规范》的发布,是科学界针对现存问题进行的自身监督与改进,是一次学术圈的自净行动。我们期待,在未来,围绕院士工作管理,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全面、可落实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让科研人员专注本职工作,让学术人员专心学术,为科研人员减负增效,促进中国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来源:红网
作者:季霜石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