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近日,大型米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首播。从“一粒米”窥见中国米食的诞生及发展,探寻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品尝多种米食味道,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令人耳目一新,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享受。
“一粒米”虽小却凝聚了千万年的智慧,如果仔细听,还会听到它所诉说的“粮言”絮语:平凡的它生根发芽,开启了辉煌绚烂的人类文明;平凡的它穿越古今,形成了自己的版图;平凡的它在色香味中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这背后,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独一无二品质的折射。品尝着央视为观众奉上的这一顿高质量文化“大餐”,再品一品里面的絮语,当真是感受到了温润的滋养。
生生不息是“一粒米”的力量。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万年的长河中,湮没逝去的东西何止千万,然而,小小的“一粒米”却“支撑”了下来,为中华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提供了生命基础。从这样的生生不息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人们对生命生存无限的渴望造就了“一粒米”的地位,继而在它不断推动文明进程的过程中又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力量。转化到现实中,是更多的农人辛勤劳作、守正创新,让中国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延续这种力量还需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涵养“三农”情怀给“一粒米”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时代力量。
活力四射是“一粒米”的热情。从一粒古稻到传统美味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创新米食咖啡汤圆,米的香味不断延续,米的形态不断变换。具有悠久历史的米食文化,发展到当代依然充满活力。或甜或咸,或圆或方,抑或甜咸兼容、无规则形状的米食总是能勾起人们的味蕾,让人们感受到那“一粒米”带来的热情和幸福的滋味。这背后,其实正是中华民族活力四射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共同体精神的完美体现。“一粒米”还是“一粒米”,中华儿女对粮食的尊重和热爱从来没有改变,“一粒米”又不仅仅只是“一粒米”,里面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理念与和平繁荣的幸福观,正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大智慧。
烟火气息是“一粒米”的升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能详的诗句里有着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情感。珍惜粮食是接续传承的优良传统,从中,我们知道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延伸出的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勤俭意识。于是,就有了“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的敬畏之心,有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感悟,有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深度思考。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熏染在这“一粒米”的烟火气息中,“粮言”既是“良言”,如果能够每日“倾听”,则必能有所收获,有所升华。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丽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