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何以仍需《生活指南》?-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张瑜 2024-10-09 20:32:31
时刻新闻
—分享—

□朱小峰

近日,南京传媒学院在新学期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选课,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门课涵盖医院就诊流程、如何使用医保、如何使用交通工具、租房注意事项、学生证的功能、烹饪基本技巧、商品选择与消费权益等35类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为2学分,每周2学时。

从课程设置的初衷来看,这门公选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会常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校,都用心良苦,试图通过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成长。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连看病、租房都需要专门教授?为什么烹饪和购物也需要指导?这一现象不言自明:大学生的生活自主意识和能力尚未达到能够应对现实需求的水平。

实际上,从人才发展的角度出发,生活能力的培养应当自学前教育阶段起,贯穿各个教育环节。美国学者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认为,学校本身应当是一种社会生活,且具备完整的社会生活含义。因此,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应相互连接、自由互动。杜威的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强调生活处处包含教育意义。

无论是杜威还是陶行知,他们的理论都主张强化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为学生提供保障其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因此,当前大学生需要“生活指南”类课程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功能的某种异化:学习能力被过度强化,生活能力却被弱化。这显然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往往过分追求考试成绩,沉迷于“锦标主义”,自然就忽视了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家长在成人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倾向于隔离孩子与社会的接触,希望孩子的成长环境保持单纯。

这两种思维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为成长始终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过程,任何一方面能力的“跛脚”都会阻碍个体的顺利发展。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当为孩子创造社会能力发展的空间,避免他们在成年后才开始进行“社会生活的补课”,尽管这种补课看似有些“亡羊补牢”。需要提醒的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校园卫生劳动、种菜养花,或是在家里学做家务,这些单一行为的技能学习远不足以构建完整的生活能力。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当及时将社会内容的学习纳入教育体系中,包括社会生存能力的掌握、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及时事政治的学习。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还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应对考试的筹码,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来源:红网

作者:朱小峰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4/91/14342108.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