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袁媛 唐彬城(南京师范大学)
6月1日,江西某高校的学生在食堂用餐时,吃出了一个疑似老鼠头的异物。两根白刺就像老鼠的牙,旁边还有像老鼠胡须一样的东西。6月8日,该学校的学生又称自己吃出了大青虫,这再次引起了“鼠头鸭脖高校”的舆论风波。
“鼠头鸭脖”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后,学校和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回应,称学生吃到的“老鼠头”实际上是形状近似的鸭脖,并且让学生现场做了书面说明。而据相关媒体报道,早在2021年,该高校的食堂就曾因为窜进了老鼠被监管部门现场执法过。
这件事在得到回应后并没有在流量大潮中逐渐淡去,舆论的质疑反而扑面而来,甚至有网友戏称“指鼠为鸭”,更是将其演绎成了“鸭脖说”的段子和讽刺漫画。
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为什么网友不再信任校方和市监局的回应?为什么这件事演变成了“鸭鼠之谜”呢?
我们关注到对这次“鸭鼠之谜”的回应本身就会发现,学校和监管部门只给出了结论却没有过程。关于回应“鸭鼠之谜”的评论区,更有网友爆料,涉事学校的新媒体中心疑似对学生下发了通知,要求大家按照已经拟好的话语模板去新闻报道的评论区留言,并提供了相关群聊内容的截图。截图内容显示,对方所提供的话语模板和某平台新闻报道下的留言确实高度相似。
食品检测关键信息的缺失、对原视频细节回应的忽视、应对舆情事件处理方式的套路化等等,无一不在冲击着校方及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在这个网络舆论盛行的社交媒体时代,回应不再能全靠“一张嘴”。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性特征使公众也拥有了发声的权利,相对地,公众的知情权则需要更多的调查细节和实在的证据来满足,而不能仅仅靠一句简单的“结果是什么”来回应。
回望近些年的众多网络热点事件,我们确实能发现,很多部门或机构在舆情事件的回应和处理过程中,也只是按照固定的、套路化的步骤在应付公众,根本没有关注网友关心和质疑的重点,也忽视了与公众的互动。
新媒体时代相关部门的处事思维和媒体公信力已经不能凭程序化的“回应套路”来评断。怎样捕捉到公众关心的重点,怎样与公众互动,怎样能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已经变成了许多部门新的“公关难点”。如果它们打不破“全靠一张嘴”的回应窘境,就很难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时代留住公信力。
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岌岌可危”的网络环境下,公众保持理性和客观是非常合理的。当食品安全遇上舆论风波,请摆出真凭实据来,拒绝回应全靠“一张嘴”,让“鸭鼠之谜”不再成谜。
来源:红网
作者:刘袁媛 唐彬城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