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庆
一次下乡,笔者问一名驻村已有两年的干部“田里种的是什么”,结果他把黑麦草说成了小麦,接着问他一些村里的基本情况,也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查看考勤记录,发现其在岗情况确实不错。从平时的工作接触看,在基层不乏这样的干部,虽然长期在基层,但处于“悬浮”或者说“游离”状态,不谙农时、不懂农事,不熟悉乡音乡情,和群众聊不到一块去,仿佛总隔着一层。(7月24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年来,党员干部纷纷到农村参与驻村工作,他们主动“接地气”,决心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党员干部“身入”乡村更要“心入”群众。
党员干部驻村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驻村,主动与困难群众“结亲”,与群众结成“对子”,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群众当作亲人,了解群众的困难、倾听群众的心声、解决群众的困难。可以获得群众的认可、接受、欢迎和亲近,可以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可以找准工作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让工作更加贴近农村、更能服务于群众。
党员干部驻村,是执政兴国的需要。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只有做到身在农村心入农村,认真开展走访调研,才能清晰了解农村的现状,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因地制宜落实好农村政策。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农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党员干部下农村,身临一线,通过所闻所感,敏锐觉察事物发生的苗头,洞悉事情的发展方向及规律,才可能因势利导,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员干部驻村,是加深与群众的感情的需要。党员干部驻村,要把为群众谋利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有利于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把党的重要思想宣传到村、宣传到户,有利于增强为群众、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有利于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时刻保持公仆本色。
党员干部驻村,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需要。党员干部驻村,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农村工作局面,主动参与镇、村、社各级工作的决策和实施,可以学到很多机关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胡喜庆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