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感谢聆听”,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是“聆听”是下级对上级的敬语,因为“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且带有尊敬、恭敬的色彩。
用语讲规则讲规范,不乱用误用是对的。但语言是在持续演变的,演变过程中遵从约定俗成原则。一些语言现象,可能暂时不合规则、不够规范,但大家都这么用,也就成了通用的语言规范,这就是语言“约定俗成”的过程。
比如一些字的规范读音,生生地向大众习惯低了头。
就拿“骑”来说,有两个读音,骑(qí)与骑(jì),前者表示动作,后者指骑马的人。“一骑红尘妃子笑”“千骑万乘西南行”中的“骑”应该都读jì。
但人民群众没这么多讲究,怎么方便怎么读,因此不管“骑”处于何种语言环境,都读“qí”。况且通读成“qí”好像也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所以后来国家语委干脆将错就错,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骑”字统一读作qí,不再区分jì的读音。
词语也是这样。一些词先是被望文生义地误用。后来用的人多了,误用转正成了规范用法。
如“曾几何时”。正解是指时间没过多久,现在多指很久以前的。比如,曾几何时,这里还是沙漠,现在变成了水草丰美的绿洲。对这样用,除了较真的专家,大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如“有失偏颇”。偏颇和公允是一对反义词。但现在“有失偏颇”和“有失公允”都是同一个意思,指偏向某一方面。但“有失偏颇”的说法在语义上是难以讲通的。但既然大家都这样用,也就成合理用法了。
如“七月流火”。正解是说农历七月傍晚,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边落下去,表示天气转凉。但现在的人望文生义,以为“火”就是烧起来的火,加之公历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认可人民群众对该词的误用,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从这可以看出约定俗成的力量。
如“空穴来风”。原意是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并不是毫无依据,而是有原因和根据的。但这个成语在运用中,意思常被用反了。后来《现代汉语词典》干脆将错就错,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与原来的意思形成了对比。
再来看“感谢聆听”。
聆,意思是听。聆听就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词义本身并不带有尊敬、恭敬色彩。其所谓表尊敬色彩是在使用中附加上去的。词语的色彩既然可以附加,也可以剥离,甚至可以翻转。古代用于褒义的很多词,如衣冠禽兽、无奸不商、人尽可夫、歪瓜劣枣、明哲保身、大放厥词等等,在今天是妥妥的具有很强杀伤力的贬义词,感情色彩产生了180度的逆转。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曾经有人告诫说,接打电话不能说“喂”,因为不礼貌。但现在应该很少有人觉得说“喂”不合适了。接打电话时说“喂”,有试探对方身份、确认电话是否畅通等的意思。甚至,接通时不说一句“喂”,显得生分不亲切。
如果很多人都在用“感谢聆听”,就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感谢聆听”可能已经不再严格遵循传统的敬语规则,而是被更广泛地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平级之间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于上级对下级,这反映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我们了解一个词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一方面可以从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进行判断,比如,狼狈为奸、为老不尊等,大家很容易判断其感情色彩是贬义的。还有一些词,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感受其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他虽然鬼点子多,但总能给团队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在这里,你能认为“鬼点子”是贬义词?具体到ppt最后打出“感谢聆听”,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主讲人的谦卑了吧?
所以,专家说“感谢聆听”用错了,也不一定。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用的人多了,说不定哪天“感谢聆听”就成规范用法了。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