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潇雨(重庆大学)
据央视财经报道,有商家宣称,农作物种子经过所谓的量子赋能之后,不仅长得快、长势好,连口感味道都会有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该技术还能增强农作物抗旱、抗涝、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针对报道内容引起的公众热议,涉事地叶县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处理。
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后,可以说,增产增量的“量子科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坑农害农的营销骗局。从报道的细节中可知,看似高效全能的“黑科技”,实则漏洞百出。所谓的能为种子赋能的量子能量舱,不过是一个10多平方米大小的普通房间;所谓的进行量子赋能后的花生更加饱满,不过是经过商家“精心”伪造的假货。
不禁要问,为何这样经不起推敲的科技骗局,仍会有不少农户陷入其中?
一方面,从技术本身来看,量子技术存在着极高的专业壁垒和技术门槛,大众知名度低。普通公众平时难以接触其相关信息,更无从谈起对量子技术的了解。正是这样巨大的“信息鸿沟”才给了商家可趁之机,他们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信息差,编织出一套极具诱惑力和感染性的营销话术,进行非法盈利。
另一方面,从消费群体来看,该项“量子赋能”技术面对的人群多为农村地区的农户。由于存在着和发达地区的“知识沟”,农民群体的知识素养相对有限,因此无法迅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辨别此类谣言。加之商家“承诺”,第一年提供免费服务,不少人产生“不用白不用”“占点小便宜”的心理,进而落入其圈套。
然而,需明白的是,拆解不法分子的圈套,绝不是消费者或农民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多方共治,协同管理。政府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必须使用“雷霆手段”,坚决打击此类有预谋的营销诈骗行径。尤其是要功夫落在平时,日常对农业科技产品的宣传营销活动进行审查,防患于未然。
同时,当地的研究院高校,也不妨和政府部门展开进行合作,为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科普,并且邀请相关农业科技专家传授知识。另外,还可以积极组建针对农业发展的高科技研究团队,研究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工具,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生产信心和动力。
“量子技术赋能庄稼增产”,恐怕不是新型营销诈骗的终点。相关部门切实把关好营销广告的关口,努力提升群众的知识素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技术提升,才能将此类不法“黑科技”扼杀在摇篮中,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
来源:红网
作者:袁潇雨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