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 | 如果把整座秦岭搬到纸上-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刘昱 2024-01-22 17:30:06
时刻新闻
—分享—

□樊水科

最近没事儿了就随手翻翻文化学者刘兆英先生的《云横秦岭》,就会有一种“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之感,整个人都清爽起来了。因为,他把整座秦岭都搬到了纸上。

《云横秦岭》是一本特别的书,说它特别,一个是因为铜板彩印,拿在手里沉甸甸地像板砖,太“厚重”了。另一个就是好读,全书有大量精美摄影作品和高清配图,配有简短文字,读来犹如欣赏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卷,感悟一首首风云激荡的民族史诗。

作者从小就生活在秦岭脚下,抬头就能“悠然见南山”。在作者眼里,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字里行间都是对秦岭的敬畏和感恩。他说,秦岭孕育了渭河、汉江两条大河,它们是黄河、长江最大的支流。秦岭北麓是八百里秦川,春秋战国时就号称“天府之国”;秦岭南麓是汉中、安康盆地,自古就是形胜之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家园和中华文明最早的诞生地。行走在巍巍秦岭之间,你首先会被它的雄伟和神秀所震撼,也会为它的丰茂草木而感到亲切和温暖,就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本书更是从文化的视角对大秦岭的探寻。秦岭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龙脉所在,中华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所在。常言道,中华文化是儒、释、道共同构成的,但这个文化的根,用一个字表达就是“道”。南五台山有“佛国天都”之称,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终南山,道教先祖老子论道终南山楼观台。儒家文化创于齐鲁大地,但儒家思想发端于周文化,周文化就发源于大秦岭。

刘兆英先生生性散漫,安心于书斋,喝茶,读书,写作。这本《云横秦岭》虽然也有作者浪迹山水的游踪,但更多的是他对秦岭文化的思考。书中的华山、少华山、骊山、秦岭北麓蓝田、五台山、沣峪、楼观、太白山、天台山、商山、汉江、渭水等山水名胜,以及隐藏其中的溪涧瀑潭、草木云霞,更多的是通过图片呈现的。文字的重心在于文化追寻。

比如开篇就是《秦岭“本纪”》,对秦岭名称的由来、生日、神话故事等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证。作者追寻到的关于秦岭最早的记载是《尚书·禹贡》,此书中,这条山脉被称作“中条”或“中龙”。到了周代,周人就生活在这条山脉脚下,称它为“南山”。《诗经》里周人称之为“中南”,或“终南”,如《国风·终南》中的“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条”可编筐,“梅”可果腹。“秦岭”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的“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可以说,翻开这本书,处处是壮美山河,处处深蕴文化。徐霞客在1623年来到华山,留下了《游太华山记》。李白登华山,留下了“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诗句,这个壮景只有登上华山,远眺河渭才能真正看到。比如华山二十景,什么日出东峰、雨雪苍龙、霞光流红、沉香劈山、老牛卧岭、听松观涛,都是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可以一饱眼福。

但书中的文字读来也十分熨帖,比如写终南山下的辋川峪,说峪内翠峰连绵,瀑飞悬崖,藤绕奇洞,开阔处阡陌交错,炊烟袅袅。在这里,你就会体会到王维那些充满禅意的天籁般的诗句之美,这里的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里的深幽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的寂静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可以说写绝了山水的幽静。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5/66/13466240.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