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璧如 (重庆大学)
近日,陕西76岁爷爷因为很想亲眼看看武汉长江大桥而偷偷骑行“出逃”,被家人报走失一个月后寻回,却仍然没有看见梦想中的大桥。武汉文旅表示邀请爷爷国庆节再来圆梦,不留遗憾。(9月20日 极目新闻)
76岁的老人陈有银是陕西黄土地上的一位农民,这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家里的土地。他年轻当兵时的连长经常给他描述武汉长江大桥的景象,“亲眼看看武汉长江大桥”的愿望就这样在他心头徘徊了五十年。今年8月,趁地里是农闲期,他终于下定决心,带着简单的衣服和水,以及千余元钱,抠掉老年手机的电池,骑车悄悄踏上了“圆梦”之旅。
陈爷爷的“出逃”或许只是众多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缩影,他们一辈子被土地所困,不仅身体上无法依靠自己走出这片土地,精神上也由于子女关切的缺失而难以逾越这小小的“牢笼”。他们有看看外面世界的念头,却常因为不想给家人添麻烦而自我打消。“失联”一个月后,陈有银被警方寻回,但家人对其五十年“梦想”却毫不知情。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子女对老人的关心,是否仅仅停留在了物质层面,对其精神世界长期处于忽视和缺失状态?
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关心”?什么是有效的“看望”和“问候”?“经常”的频次又该如何界定?立法规制道德的确是对孝道的鼓励和弘扬,但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也确实不够,子女关心老人的“数量”“质量”都无法保证精准的量化,公民遵守该项法律规定的难度自然不好降低。
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让忙于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生存”压力增加,本就难以做到真正的陪伴和关怀,此时社区可以扮演起更为重要的角色。社区可以定期上门慰问老年人,除了提供送饭、打扫卫生等基础生活服务,更要注重精神关怀和情感陪伴。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各地区风景古迹的讲解交流以及节日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陈爷爷明明已经凭借自己的力量到达了梦想中的武汉,但被警方找到后,家人并没有带他去长江大桥一睹梦中盛况,他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还是回到了那“走不出”的一亩三分地。警方听说了他的故事后,打印了一张“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照片送给他留作纪念。这足以折射出,除了制度和社会,子女对老人情感需求的长期漠视,家人对老人的“情感失陪”才是他们处于“情感无助”的最根本、最关键所在。
“出逃爷爷”接受了武汉市文旅局的邀请,计划国庆期间再次“返回”未到达的长江大桥,完成梦想,不留遗憾,这正是社会应该给予老年人的关切。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慰藉,简单的电话、汇款已经不再“值钱”,那些对老年人内心世界的耐心倾听和深入了解,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情感陪伴。
陈爷爷的“出逃”,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追求,更多的是对子女和社会的一次警醒。子女要多花时间与家中的老人相处,倾听他们的过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也要加强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情感交流机会。别让情感失陪成为遗憾,要让每位老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杨璧如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