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青椒计划”评委说 | 韩晓芳:用好优质新媒体平台,强化学生业务能力培养-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韩晓芳 编辑:钟星月 2023-09-22 17:47:18
时刻新闻
—分享—

35058e66d6447befbd2787c3ee74d5b.jpg

韩晓芳,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评论》课任课教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新闻史方面的研究。

红网时刻9月22日讯(记者 钟星月)红网“青椒计划”2023年8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今日出炉。吉林大学刘一昂、中国传媒大学梁为、复旦大学丁超逸、黑龙江大学王嘉权、四川大学杜柏桦、河海大学叶颖珊小组、山西大学张炯裕小组、兰州大学任天祺小组、山西大学韩羽儿,成为“青椒计划”8月优胜大学生作者。

红网“青椒计划”8月评委,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晓芳,围绕新闻学业务课程的转型探索以及多年来评论教学的切身体验,接受了红辣椒评论栏目的专访,分享了她的宝贵看法和经验。

红辣椒评论:伴随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学专业进入转型尴尬期。一方面,在这个重视高深理论和技术前沿的时代,采写编评等传统技能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不少新传学院重视研发新媒体、技术类的课程,业务课教师的处境处于尴尬。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新闻学子、教师及学院该如何应对学科发展的变化,培养并守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韩晓芳社会、技术的迅猛发展的确给新闻学专业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特别是采写编评业务课,已不是教学内容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了,而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问题。但同时,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专业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多机遇,红网及红辣椒评论这些平台的存在及其在专业实践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就是最好的例证。

社会变革引起的整个学科对新闻传播理论及新媒体技术的重视,也影响了基础业务课程在整个大学新闻教育中的比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专业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在理论与新技术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学时限制下,相关基础业务课程的课时缩减,学生也会相应降低自己在采写编评方面的能力期待及自我要求。

但是,系统深刻的新闻传播理论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毕竟高校的新闻业务课不是纯技巧性学习。只有在这种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实现对学生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的深层次培养,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以新闻评论为例,它不仅仅是能写、会写、表达观点就能满足要求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写作者也承担着理性评价、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这种对评论文体本身特性的了解,以及对评论作品社会效果等的考量,都是我们新闻学业务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位准新闻人或各行各业的传播者在开展各类传播活动之前,应有的专业训练,更是他们将来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某种角度上看,社会的转型以及学科对于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技术的强调等,都是将传统新闻学专业教育带出舒适区、实现蜕变的重要推动力,对新闻业务课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发挥高校新闻教育理论优势的前提下,要利用各类优质新媒体平台等,强化对学生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

红辣椒评论:新闻评论的教学和学生写作投稿的实践紧密相关。在您长达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什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故事可以分享?在学生学习新闻评论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韩晓芳独特的教学方法谈不上,我就分享一下自己多年来在鼓励学生写作投稿方面的一些摸索。

我从2011年开始从事《新闻评论》的教学工作,除课堂教学外,我尽可能以各种形式引导同学们进行课外练习,主要经历了由内向外的写作训练过程,同时也在写作氛围构建、评论兴趣激发以及持续鼓励方面有一些尝试。

一开始我采取了学生写作赏析、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内向型写作训练。2015年左右,我们开始自建课程博客,以方便同学们互评。不过,早期的这些作品大多没有走出校园。对我们师生来说,这个时期国内媒体的评论版面、评论网站、评论公众号等还只是我们单向获取教学素材的渠道。

2022年10月份,我在红辣椒评论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评论之星”的比赛公告。正好那个学期我没有评论课的教学工作,而是给本科一年级同学讲授其他课程。课上课下交流时,他们活跃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现象独特的思考很触动我。当时我就想,如果动员一年级同学写稿、投稿,等到他们升二年级上评论课时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等,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毕竟,如果只是在开设课程的那个学期才开始学习评论写作,很多训练来不及做,教学周期就结束了。

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不仅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同学,还包括本学期没有开设评论课程的二年级同学、已经上过评论课程的三年级同学等,都被纳入写作动员的范围。我会不时地将一些比赛相关信息、获奖优秀作品、典型案例、评论写作指导性文章以及本学院同学发表的优秀作品等分享给同学们。这项教学尝试开始后,许多同学特别是一年级同学非常积极地联系我看文章、提建议。有几位同学投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激励了更多其他年级同学的参与。

到2023年2月份我给二年级同学上新闻评论课时,班里已经有几位同学发表了评论作品。相比起一年级同学,二年级同学的动员周期短一些,而且其他课程任务也很重,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后一对一点评的推进,以及课程考核的要求,同学们在红网投稿、发表的比例也有一定的扩大。不少同学在评论的功能、选题、论证方法等方面都有更深刻的认知,评论写作的质量也比较高。

截至目前,我们学院新闻学专业同学在文字评论、漫画评论、视频评论等方面都有不少发表的作品,有些同学还在月赛和年度总决赛以及“青椒计划”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红网也在红辣椒评论公众号为我们学校创建了高校专辑,在网页端为一些发稿量大、稿件质量高的学生创建了个人文集,这些都激励着我们师生继续努力。虽然,我们的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有差距,但这个开始弥足珍贵。

就这样,我们的新闻评论教学也进入了与媒体、社会对接并双向互动的阶段。这同时也启发我不再囿于学期的限制,只有让同学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提前接触、提前写作,才能在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时有更切身的感受,所以我就有了“大一同学提前写、大二同学边学边写、大三同学继续写”这样的教学思路,尝试在有限课时的前提下,将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展。

在这个教学摸索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在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到底是新闻评论教师,还是同学们评论写作过程中的陪伴者?或者二者兼有?我所做的,除了课堂教学,就是日常辅导、交流、鼓励和督促而已。特别是很多同学发表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源自自己平时的积累,我在其中又发挥多大作用呢?

但通过这些尝试,我也感受到了平日那些微小付出的意义。红辣椒评论以及“评论之星”大赛的相关信息,我也曾分享给很多届同学,但之前参与的很少。从去年开始我尝试提前动员、日常交流互动等方法以来,很多热爱评论写作的同学会多次联系我,或让我给作品提建议,或诉说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难题,或分享发表的喜悦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同学们探讨习作中的问题,交流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挫败与困惑,鼓励他们继续坚持,挑战自我。看作业或评卷时,看到精彩的评论,我也会忍不住联系同学,把我对作品的欣赏告诉他们。这些日常的、琐碎的互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志于此、想要尝试的同学,我想应该是积极的。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作为普通评论教师的教学经历,我的一个深切感受是,教师、学生、媒体之间良好的互动会使三方都获得更好的成长。对于高校新闻业务教学工作来说,好的媒体平台能助推新闻业务教学改革。通过红网及红辣椒评论,我们的评论教学改革开始了向外对接的新阶段,学生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业务课教师个人的成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同学在投稿或是主动承担写作任务时,得到了很多红网编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收获很大。这样,校内指导与校外指导的结合,无形中也拓展了新闻评论教学的师资力量。所以,非常感谢红网对我们教学工作的支持。

红辣椒评论:在作品发表后,写作者不得不面对评论区“七嘴八舌”的讨论。有的是善意的鼓励,但有的是不留情面的批评。结合您的教学实践,您认为,新闻学子该以何种心态面对恶评?

韩晓芳:其实在早期的新闻评论教学工作中,面对要不要让同学们的习作与社会对接、接受媒体和社会的考量这个问题,我也是很犹豫的,担心他们会因为不太成熟的观点会招来一些批评,会影响到他们对自我以及社会的正确认知。毕竟,一般的媒体评论栏目面向学生群体的很少,而自己发表到一些网络社区等平台,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但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也意识到自己原来的想法在保护同学们的同时,实际上也限制了他们。同时,我也越发能感受到同学们想要接受社会评价的渴望与勇气。我还记得多年前,一位同学跟我分享作品入围某项评论比赛决赛时的喜悦。因此,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们不能自我封闭,必须使自己的作品和观点走出校园,勇于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所以,发表文章、受到鼓励或者批评甚至指责,也是必然的。

我曾和同学们分享过马少华老师的观点:写评论就是在作者对所评论事物有更多更深更细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达到理性写作。那么我们看留言区时,也可以用这样的原则来鉴别,哪些是自己需要注意并进一步思考的理性发言。

留言区的理性建议,能促使评论作者在下一次写作时规避这些问题,从而获得评论作品质量的改进和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作者都能这样看待网友的评价。在作品发表后,学院好多同学主动和我交流过自己对于留言区建议或批评的感受。他们认为,有些留言确实指出了自己作品的问题,下次写作,他们就会有意识避免这些问题。

可见,新媒体时代的评论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同学们如何写作,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鉴别理性留言,具有较高的观点表达以及区分网络观点的素养。

红辣椒评论:我们了解到,山西大学学子在“青椒计划”“评论之星”“好评入画”等多个红网举办的评论活动中积极参与,离不开学院的鼎力支持。能请您分享一下,学院及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动员吗?

韩晓芳:学院对我们的新闻评论教学改革工作以及学生参与红网等媒体的各类评论活动都非常支持,这也是我们能取得一些进步的重要原因。

学院利用公众号平台,设置相关栏目,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学院对学生的新闻实践非常重视,当得知有几位同学的评论作品在红网发表后,为了更好地鼓励作者,推动作品的再传播,同时形成积极写作、踊跃投稿的良好氛围,就在微信公号上创建“‘新’锐评”栏目予以转载。

当同学们发稿量越来越多时,学院也发掘了一些写作非常积极、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优秀写作者。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为了帮这些同学及时总结经验以实现更大的突破,学院公号又设置了“‘新’访谈”栏目,专门组织学生团队采访这些同学。在访谈中,许多同学体现出来的关于评论写作的认知、思考以及自我摸索,非常可贵,也验证了学院设置这些栏目的价值。

同时,学院根据学校规定及实际情况等调整奖学金评定方面的一些条件,更好地鼓励同学们写作优质文章,创作优秀作品。这也引导更多的同学从提高基础的新闻写作能力方面进行学习和实践。

此外,学院也通过各级辅导员对相关比赛进行推介,倡导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能参与其中。这些工作目前都在开展中,后续还将会根据教学的需求安排一些其他的活动,让同学们更加重视基础的新闻采写能力、积极写作、勇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韩晓芳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65/13073059.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