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刘力郝 罗轲 陈钰童 张瑞华 王佳龙(长安大学)指导老师:苏蕾
这段吟唱出自一位80岁高龄的鄂伦春族奶奶。“不知道为啥,我家的猫听到就安静下来了”“宁静而安详,悠远中带着神秘”……这段濒临失传的鄂伦春族吟唱,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和讨论。一位隆重戴上全部饰品、活像小花鹿的奶奶,也因此出圈。这是摄影师李京阳在鄂伦春自治旗记录鄂伦春族人生活的第九年,也是他镜头下的鄂伦春文化小小出圈的一年。
李京阳觉得,想让文化保存得好,并不只是要很认真地拍,然后让它躺在硬盘或者博物馆里,只有让更多人看见,这个文化才是真的“活”了过来,有了生命力。是的,让濒危的非遗文化以流动的“活态”传播,是让它保存的最好方法。“小花鹿奶奶”面对镜头的盛装出席、年老却还保持着少女般的状态、平日里想唱歌却无处可唱的心情,都是鄂伦春文化活态传播的灵动符号。
设身处地地感知后,注入灵动的思考,让濒临灭绝的文化在人们的感受中、讨论中流动起来,一条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播之路,逐渐成型。2016年,谭维维一嗓子把华阴老腔喊上春晚,通过编曲将其融入自己的音乐,让更多人注意并喜欢上了这种黄土高坡上的“摇滚”。提炼濒危非遗文化的代表元素,放入特殊的场景,或进行动人的改编,都是让文化“活”起来的深刻实践。
同时,濒危的非遗文化由人继承,在传播和记录中,加入人的故事,是打动另一群人的关键。李京阳对“小花鹿奶奶”的个性进行呈现,用故事和亲切的视角,通过共鸣与观众心意相通。就像迟子建写过的另一本讲述鄂温克族文化的书——《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开篇便将读者代入文化承载者的视角,让人倍感细腻与亲切。
非遗文化是历史与人文的深厚积淀,由人来传承和创造。探寻它们的活态传播之路,是将其文化的本貌还给生活,还给和他们同在一片土地上的“我们”。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春艳 刘力郝 罗轲 陈钰童 张瑞华 王佳龙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