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娅丽 王心怡(山西传媒学院)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改编讲述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校长事迹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前,由于该影片原型人物张校长的事迹早已被人们深深记住与敬佩,加上出演主角的演员海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国民好感度,以及在影片中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张校长高度符合,该影片迅速在网上掀起热潮,赢得网友称赞。
本周该影片开启超前点映进行预热宣传,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该影片影评却出现“两级反转”,面临口碑崩盘的危险。观众所质疑的地方在于,该影片疑似出现“男冠女戴”“性别壁垒”现象,比如影片在讲述女孩不学习时,突出的是女孩贪玩,逃学逛街买买买,上课睡觉不看书;在表现女孩家庭不和谐时,突出的是女孩他妈酗酒贪杯不做家务也不干农活;在表现张校长和同事的矛盾时,突出的是女同事怀孕跟她吵架;在讲述张桂梅校长为何坚持这份事业时,将精神动力的塑造从对党的信仰变成了纪念逝去的丈夫等等。
因此,有网友辣评:“女性话题的影片原来是踩着女性收获流量。”而更让网友不能接受的是该影片编剧同为女性,这也导致出现编剧观众网上“互撕”的局面。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编剧和导演在改编模范人物事迹时应充分考虑到观众情结,深思敏感话题改编力度,不要让影片的升华变成剧情的“魔改”,最后陷入既失了票房又失了名声的双重煎熬。
不过,当我们在网上激情开麦的时候,也需要冷静下来想想,我们是否被营销号和其他别有用心者有所利用。如今,女性力量让我们反对“女性污名化”,但在言论自由时代,此话题也容易被放大,引起性别对立。编剧和导演在做该影片时就已与张校长进行深度交流,了解了这些失学女孩儿背后的故事。其实该影片真正的新颖角度在于支教的年轻教师,不要因为部分的问题就全盘否定整部影片蕴藏的高度和亮点。我们不应剥夺观众对影片评价的自由,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大山里的女孩儿和参与支教的年轻力量。
网友和编剧的失态,其实正是没有越过自己心里那座“高山”的表现。女性在这个年代仍面临一些“男墙”,但在出拳击穿这堵象征着“男权社会”的墙的时候,不要让自己伤痕累累。翻越“高山”可能会大汗淋漓,但山的那边是真正的海。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娅丽 王心怡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