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评之道·“椒”谈 | 杨思琪:创作新闻评论,就是梳理自己的过程-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思琪 编辑:钟星月 2024-01-09 22:30:4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围绕“我与新闻评论”的主题,继续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4234aee96a8e4286f902655929c7a1e.png

本期分享者:杨思琪,西京学院新闻学专业学子,红网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文字组)。

代表作品:

非常荣幸可以作为红网2023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在这与大家分享我在评论写作之路上的学习感悟。

其实,我的评论写作之路也才真正开启不久,我与评论写作、红网红辣椒评论平台结缘因于樊水科老师,作为我们上学期《新闻评论》课程的带教老师,樊老师一直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支持我们,让我们勇于向媒体平台投稿,尤其是红网。对于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平台,在第一节课,樊老师是这样对我们说的:“为了找到一个可以让你们充分发挥、实战评论的媒体平台,我曾带着你们的学长学姐投稿多家媒体,而红网,就是我找到的其中一家最适合你们,也是对你们最友好的平台。”

初听不知话中意,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新闻评论写作、红网红辣椒评论真的带给我了许多惊喜和成长。

与多数人的“万事开头难”不同,我投稿于“红辣椒评论”的“处女作”是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的。那时看到微博热搜“我的工位是不是有脏东西”的娱乐话题,我觉得很有意思,热搜之上是年轻人摆烂的文字态度,但联想到“内卷”裹挟下实际年轻人依然朝着梦想奋进的现实,我由此推测语言和文字的摆烂只是年轻人适时放松的自嘲方式,我的第一篇新闻评论《一上班就不舒服?年轻人间歇性摆烂,并不代表认输》也就此诞生了。后来,这篇文章竟还惊喜地被《年轻人》杂志转载,我也由此得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笔评论稿费。一些评论意料之外地被其他媒体转载,这些惊喜更是为我的新闻评论之路带来许多乐趣。

在这一段评论写作的时间里,我的学习对象主要有三,一是课堂上老师分享的经典评论案例,二是每日各大评论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三是红网“青椒计划”其他大学生的评论作品。

在赏析和学习前辈们的经典评论过程中,郭光东老师和曹林老师的经典评论作品对我的影响颇深,他们的作品语言犀利、观点鲜明,让人能够瞬间从惯性思维和偏狭逻辑的樊笼中挣脱出来。潜移默化地,我也总是聚焦于一些具有争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的新闻事实,并青涩地尝试用启发性的思维逻辑,以犀利的语言创新地、辩证地去评价,而非站在舆论的一边侃侃而谈。不论是写新闻评论的,还是读新闻评论的,我们到底要从新闻评论里获取什么呢?我想,是声音,是不同的声音;是力量,是开聋启瞆的力量。但是,一开始我的一些评论作品会由此陷入“用词程度重即语言犀利”的误区,出现语言“用力过猛”的问题。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我又开始追求用中肯而有力的语言,去娓娓道来我对一个新闻事实的见解。

虽然我初期的评论写作之路还算得上平坦,但是在每天阅读红网“青椒计划”投稿平台上其他大学生的优秀评论作品,我也会陷入“为什么别人能够如此妙笔生花”“为什么别人的辞藻如此华丽”的自我怀疑之怪圈。当我刻意尝试在我的作品中堆砌华丽辞藻时,我才发现,不是所有的评论作品都适合用华丽的语言,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风格都适合自己,强求拼凑的思维和语言,只会成为评论写作时铐在自己笔头上的一道枷锁。

在刚开始投稿的那段日子里,因为一直被投稿后台“已采用”的橙色字样所激励,也恰逢有感而发的新闻频现,知晓新闻评论具有时效性,我基本保持着一天一篇评论写作的频率,而这些评论也大多都有幸被采用,那时的我还天真地觉得评论写作算不上什么难事。然而谁知我的评论写作之路越进行到后期,我就越感到吃力,有时候一个星期都写不出一篇评论,有时候连写四五篇评论也没有一篇被采用发表,那时候的我才知道:“哦,原来写作的难坎谁都躲不过。”我又开始反思自己:写作后期的我逐渐迷失了评论的初心,开始有点因为需要完成写作的任务而写作了,遇上一个新闻,不管在不在自己适合的领域,不管有无深刻见解,就马上开始动手评论,最后完成的只是一篇“虚壳”评论,没有内核。

走过一段评论写作之路后,回看以前写的稚嫩的评论,我现在觉得,学着怎么写作新闻评论就像学着怎么梳理自己,一篇有骨有血的评论真正被创作出来,其中必定还蕴含着作者完完整整的心理过程和思想内核。回顾我之前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道一个个不都是我当时的内心倒影吗?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求成而文字“用力过猛”,后因怀疑自己而照猫画虎得将评论桎梏住,继而又因为迷失初心而陷入写作瓶颈。写文如做人,捋文如理己。对于评论者而言,创作新闻评论的过程,是慢慢梳理自己的内心和思想的一个过程,把自己梳理明白了,也就把评论写明白了。同时,它也是对评论者写作逻辑能力的历练,把自己说服了,也才有可能把读者说服。

至于什么样的评论才算得上是一篇好评论,以我浅薄的想法,也许,当我们将新闻评论写作回归本质,把对新闻事实最真实的触动,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娓娓道来,最好它可以具有些真理的启发性,最好它让人读后可以继续将这份触动传递下去,那这就是最棒的评论了。

以上是我个人在自己开启不久的评论写作之路上的一些浅见,感谢大家的阅读,如和大家的想法有所雷同,那就是我的荣幸。最后,我想说,新闻评论是传递社会能量的可听声,如果你也想向这个世界发出你的声音,如果你也有一颗想要执笔为剑、针砭时弊的侠义之心,那就不妨尝试新闻评论写作——毕竟,这个世界这么多声音,你的声音也值得被听见。

相关链接:(点击查看)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思琪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5/64/13275615.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