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适可 李若涵 赵楚楚 马雨晴(中国传媒大学)
近年来,新的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在多地实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此背景下,创造性地发展“时间银行”正是有效应对养老压力的良策。
“时间银行”模式指的是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低龄老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志愿劳动服务。这些计时劳动可以兑换成“时间币”,在日后可以兑换自己需要的诸如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这种以“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为核心理念的互帮互助养老模式,正在北京、上海、江苏、青岛、浙江等地区推广,为解决养老难题、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开辟了新路。
开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有利于将低龄老人的空闲时间充分调动起来,贡献价值。大部分低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对于他们来说,一边奉献发挥余热,一边积累“时间币”为未来的自己打算,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尽管低龄老人受身体素质、技能等方面限制,可能只能从事一些较简单的养老服务工作,但仍可以缓解当下养老需求暴增情形下供给不足的矛盾。
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也更有利于满足高龄老人的日常交往需求。老人之间生活年代、背景更为相似,低龄老人更容易摸清高龄老人的思路和心理,更能“聊到一块儿”去。此外,面对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扫健康码、不会线上购物、不会电子支付等困难,年轻人往往时间不够、耐心不足,难以很好地帮高龄老人走出数字鸿沟。但低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耐心地教高龄老人,教学相长,一起破解生活中的难题。
发展“时间银行”也是中国互助的传统美德延续的体现——让老年人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相互陪伴。当今社会养老压力较大,仅仅依靠政府养老难以解决现实难题,通过社区照顾大量子女不生活在身边的老人,发展互助养老,不光继承了传统文化,也适应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现实情况。
依靠社区建立的“时间银行”模式为互助养老指出了新方向。这种养老机制使自发、零散的志愿养老行动化为了覆盖人群更广泛的可持续平台,使志愿服务真正变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同时,还弘扬了“桑榆未晚,夕阳正红”的正能量,谱写出新时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故事。当然,“时间银行”的实践还需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完善折算机制,让“时间银行”的良性循环、稳定经营成为可能,让其成为真正有效应对养老压力的良策。
来源:红网
作者:林适可 李若涵 赵楚楚 马雨晴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