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浙江考生周欣语,今年高考672分,全省排名4300多位,本可以稳上985名校,然而她却选择了带编制的浙江警察学院。她的理由是:“走到高考已经够卷了,与其之后考研、考公接着卷,不如现在一次卷干净。”事实上,考了高分却放弃名校的不只周欣语一人。如今,因为带编制,警校生、公费师范生、定向医学生都成了高分考生选择的热门。
为求稳求“编”,高分考生放弃名校的现象,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这种选择可能未能充分展现高分考生的潜力,觉得高分考生在名校可能会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和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其实,高分考生为“编制”放弃名校,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国家之所以给某些学校和专业“编制”,其目的是引导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人才紧缺的领域。给“编制”是国家对人才流向进行政策性调剂的一种手段和策略。高分考生被“编制”吸引,选择某些学校和专业,这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优秀人才在给编制的定向培养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人才在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均衡配置,可以促进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的多元化,让考生有了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选择专业的自由。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都可以帮助考生实现成才的愿望。不能刻板地认为高分考生只有到名校、到热门专业才可成才。选择北大冷门偏门的考古专业的钟芳蓉,选择浙江机电职业学院的高考602分的陈雨萱,都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周欣语选择浙江警察学院,有她自己的考量和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多元社会接纳多元的价值选择。考生不受传统认知束缚选择自己符合自身意愿的学校和专业,应该是社会常态。让考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能让优秀人才不至于过度集中在某个地域某个领域,从而使得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系统,各个地域和领域都有优秀人才来支撑,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人才生态。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期待的良好人才分布状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若高分考生过分看重工作稳定性和物质保障,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年轻人的理想和创造力的发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考生过分求稳,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看待高分人才追求“编制”现象,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全面发展。对于周欣语这样的高分考生来说,她们的选择无疑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追求方式。只要她们能够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