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丨为“熊孩子”正名-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张瑜 2024-05-28 16:05:06
时刻新闻
—分享—

□孙建清

这几年,“熊孩子”一词走红,媒体上动辄“熊孩子”,大有人人喊打的趋势。比如,孩子在动车上踢了一下前座,被斥责为”熊孩子”,引发双方争执;孩子在车厢上跑一跑,有人建议设立母子车厢,所谓远离“熊孩子”。不久前,杭州发生了一起三岁男孩与一女子抢座位遭坐腿摸胸的新闻,又把学龄前儿童推到风口浪尖上,不少人认为男孩缺乏家教,并对孩子的家长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抨击。种种迹象表明,“熊孩子”似乎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我的意见是:动不动就“熊孩子”未免有点危言耸听,在成人的世界里最好别动辄“熊”孩子,是到了该为“熊孩子"正名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好动、顽皮乃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在出生以后,这个世界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奇的、懵懂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活泼好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个孩子的行为没有危害社会,没有突破欺负其他小朋友的底线,不属于霸凌行为,我们应该宽容理性看待的。窃以为,那种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孩子过度指责,甚至引发大人之间激烈冲突的现象,是大可不必的。很显然,孩子的做法是不当,其家长也需要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纠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一个几岁天真烂漫的孩子,懂得多少文明礼貌、庄重儒雅的大道理?对孩子的宽容,不是纵容、溺爱,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包容、一种豁达,是着眼于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懂得岂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

为什么有人那么反感“熊孩子”?思来想去,不外乎几种情况:一是过度追求所谓的家教,对孩子的素质期望值过高,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文明礼貌的楷模;二是好管闲事,以此标榜自己有着多么高的素质;三是可能生性不大喜欢孩子,甚至心情不好时特烦孩子。在他们的眼里,调皮的孩子都是缺乏家教的,一点都不能容忍。不管是哪种情况,本质上都是缺乏爱心、童心,少了一点耐心。

不能惯孩子,不能溺爱孩子,道理是对的,可是,孩子做一点小事,跑一跑,动一动,就骂“熊孩子”,似乎动辄得咎,那就不好了。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很长的国家,老祖宗留下的清规戒律太多。从孩子生下来,大人就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做,简直让孩子无所适从。条条框框太多,固然可以造就一个乖孩子,但同时必然也扼杀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大大限制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调查显示,中国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远不如西方国家。为什么?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家长管得过多过细过宽,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干什么都是错的,哪儿还有什么创造力!前几年,有人对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孩子较之于日本小孩真是老实得多了、耐力、脚力也差得多了,也就是说中国孩子羊性有余,狼性不足。其实,孩子的天性最好要保留一些,多容忍一些,较少的道德绑架,较少的框框束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回到杭州小男孩抢座的问题上。一个三岁孩子,实在是太小,我们不能要求他有多高的素养,不能苛求他对性别意识多么强烈,也许他觉得这个世界的女人都像自己的妈妈那样对待他那么好,因此就做出了在家里做出的事。我们不能说小男孩多么出格,那就有点上纲上线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女子但凡有点爱心,把那个顽皮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抱一抱,或抚摸一下头,放下来,或多一点幽默,岂不是皆大欢喜,何必如此歇斯底里大动肝火呢?

诚然,这里不是说对“熊孩子”可以放任不管,但管孩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宜置孩子于死地。童言无忌,对待一个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言行,我们不能苛求过多,也不能过于急躁。借用曾经“风靡全球的爆笑漫画”里那个捣蛋搞笑的蜡笔小新的话说:我只是个小孩子,你何必跟我认真呢?我这么小,你就原谅我吧!江湖儿女何必拘小节呢?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9/62/13945444.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