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话到用时方恨少:年轻人的“词语匮乏症”何解?-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钟星月 2024-02-27 22:00:0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222164203.png

□梁宇飞(河西学院)

沟通交流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背后是思维和认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依靠流行语、表情就能“直抒胸臆”,但这种浅白直接的输出方式,让一些复杂深邃的表达逐渐被遗忘,使得一些年轻人患上了“词语匮乏症”。(2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通讯方式的进步与数字化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与发展,催生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模式,但也让“词语匮乏症”成为随之而来的集体性困惑。表情包、网络流行语以及一些新兴“梗”的出现,使得当下网络表达体系构成更加丰富,表达方式也逐渐综合多元,偏正式严谨的文字交流似乎要“退居次位”了。

虽然新技术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对旧有的交流模式和表达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表达交流习惯;但语言文字作为最根本的东西,依然有着不可替代性,也不可能被人为地主动抛却。

解决“词语匮乏症”,让更多年轻人不至“提笔忘字”“言而忘词”,需要教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要提高文字在其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只有多用多写,不断积累,才能够加深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深彻体会到其精妙性。好词佳句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和扎实功底也要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成熟。青年可以尝试用语言代替表情包,代替网梗热词,逐步过渡,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发乎于心,熟练之后,也就不会出现词穷语塞的尴尬场面了。

文字不论从前,现在,还是以后,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与使用价值。掌握网络媒介语态下产生的新思维、新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固不可少;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传统文化精神也不能因为时代发展了就弃之如敝履。文字是民族的根脉与灵魂。

要激发青年群体对于语言文字的美学追求,让他们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情感价值。不论是“云中谁寄锦书来”还是“欲寄彩笺兼尺素”,都体现着文字交流的独特浪漫。如果把“老铁,好久不见,我想你”换成“久不通函,至以为念”,是不是更加细腻;将“感谢关注”换成“备荷关照,铭戢五内”,会不会更加浪漫?优美的语言文字较之网络流行语,不仅具备一种独特的美感,也能够优雅地传递情思与关切,继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语言文字的美感,才能厚植文化土壤,传递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克服“话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青年大众应当追求语言文字的美学,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应知:网络语态下的表达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61/13566062.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