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俞淇(苏州大学)
11月27日,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第二批)。其中一则案例提到,16岁女生因未考上985大学,遭到父亲家暴,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据悉,16岁女生吴某某在父母离婚后随其父亲吴某生活,于2022年第一次高考考取了一本非985高校。吴某安排吴某某复读,要求其必须考取985高校,并自2022年暑期开始居家教授吴某某知识。开学后,吴某一直不让吴某某到学校上课。2022年下半年,吴某某奶奶发现吴某将吴某某头发剪乱,不让其吃饱饭,冬天让其洗冷水澡,不能与外界交流(包括奶奶),并威胁其不听话就不给户口簿、不协助高考报名。(11月27日 极目新闻)
因未考上985大学而遭到父亲家暴,这一事件刚一出现便冲上了热搜,大众纷纷谴责这位父亲的不当行为。生活中,大多数人不缺小时候没考好被父母责怪的经历,但因为没有考上985而被父亲家暴,被迫洗冷水吃冷饭的经历可谓少之又少。
我们常常能听到不少家长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从中也能窥见他们或多或少地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梦想。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成功的人,而在这,“成功”的定义往往是考上一个好高中、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达到这些“好”的目的,家长往往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开始不同程度地“鸡娃”。纵观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不好的就是“坏孩子”,认为平凡是一种屈辱,认为体力劳动就低人一等,可是真的如此吗?好孩子就一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吗?成功的人就一定是拿着丰厚的月薪、有着人人羡慕工作的人吗?
事实好像不尽如此。“一举夺魁就上交国家,资质平庸就承欢膝下,反正平安健康就好了”,这是曾经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寄语,饱含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至于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则是充分尊重孩子本身。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而非家长的附属品,家长需要足够尊重孩子作为单个“人”而存在的独立性。而这种因为自己想要,就逼迫孩子去考985大学,甚至家暴的做法,是对孩子强加意愿的行为,而不是所谓“爱”的表现,这不是为人父母所应该做的事。
无论是夫妻关系或是父母子女关系,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施以暴力,都属于家暴。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也违反了法律。作为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个人权利和尊严,不应该随意使用暴力来对待孩子。首先,对于孩子有适度的期待是正常的,可以通过管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不骄纵也不惩罚的正面管教,不失为家庭教育的一种良方。其次,社会也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改正成绩为上、薪资为上的评判标准。此外,也需要加强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部门可以对受家暴折磨的人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让受害者得到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做家长的最朴素的愿望,但方式方法不能出了问题。像此次事件这样,因为孩子没考上985就对其家暴,属于一种爱的异化,让亲子关系成为了自我欲望的投射,让孩子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功利化理想。孩子是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社会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是国家、社会、每个家庭共同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家庭暴力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来源:红网
作者:王俞淇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