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近日,一起网约车司机使用“作弊器”欺诈消费者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消费者张先生在使用滴滴平台打车时,遭遇了行程结束后收费异常高昂的情况,实际花费达到了预估价的8倍之多。上海市消保委7月25日发表观点称: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网约车平台在计费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上海市消保委认为,因此网约车平台有义务保证计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7月25日 澎湃新闻)
7月13日,张先生使用滴滴平台(企业版)打车到约8公里外的目的地,耗时40分钟左右。诡异的是:订单行程显示网约车走了160多公里,“穿越”到了去了趟苏州,最终费用为229.66元。在城市街道,网约车40分钟能走160多公里?如此离谱的异常订单,网约车平台居然毫无察觉,也够离谱的。
网约车仅仅行驶40多分钟,并没有行驶160多公里,更没有绕道去苏州,张先生当然对此订单有异议。可是,张先生多次向客服反映此事,但并没有得到平台令人信服的解释,平台也拒不理睬张先生的合理诉求。无奈,张先生将自己的这番遭遇发到网上,滴滴就立刻重视起来,迅速查找原因。当天,平台联系上张先生向其道歉,对司机进行禁封,并称该司机使用了作弊器导致订单异常。
如果不是张先生将此事曝光于网络,恐怕滴滴客服还将继续打太极。以互联网科技为基石的网约车企业,平台竟然没有防作弊系统,不能及时发现订单异常,而且平台消极应对乘客投诉,甚至看着乘客权益被侵犯而无动于衷,滴滴的做法怎能不令人寒心与愕然?
倘若平台诚信保护乘客的利益、维护自身形象,完全有能力从技术层面监测出“异常订单”,并提醒乘客拒付车款。首先,按规定,城市路段速度的上限是60km/h,当网约车的平均速度明显超出这一数值时,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异常订单”。其次,各网约车平台都能时时跟踪,后台能查阅到网约车行驶数据和行动轨迹,轻松排查出“异常订单”。
乘坐网约车是消费者高频消费的场景,网约车计费的真实准确关乎千万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被忽视。网约车司机擅自安装作弊软件,肆意侵犯乘客权益,不仅违反网约车平台规则,也已经触犯了法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网约车司机应好自为之。
涉事司机被封禁,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如果还有网约车司机被查实使用作弊器,也必然受到相应的惩处,没有任何悬念。可是,担责的仅仅是涉事司机吗?窃以为,平台是网约车服务的提供者,必须真正承担起消费者权益“守门人”的责任,而不能推诿扯皮打太极。忽视乘客权益,就等于怂恿网约车司机违法。
因此,无论哪一家网约车平台,都必须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维护好自身形象,不折不扣地保障乘客的权益。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