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6月23日起,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多个省份已可以查到考生的高考分数,“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出现了”的消息冲上热搜,有关“高考屏蔽生”的话题引发热议。云南红河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询时,发现自己的成绩被屏蔽,考生成绩报告页面并未显示具体的分数以及总分。此外下方有一排小字,上面写着“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50名,具体情况请于27日查询”。( 6月25日《贵州都市报》)
这几天,高考成绩揭晓,“高考屏蔽生”上了热搜成热词。其实,公众对此并不奇怪,因为大家都明白“高考屏蔽生”的由来——一些省份把全省前几十名考生的成绩设置成隐藏模式,即是“高考屏蔽生”。考生一旦成为“高考屏蔽生”,则意味着高考成绩极高,包括清、北的所有大学随便挑!
显然,教育部门设置“高考屏蔽生”的初衷是:配合教育部的政策,保护高分考生的权益,避免过度炒作状元,以及防止高校之间因争夺优质生源而产生不公平竞争。“高考屏蔽生”成了“高考状元”的代名词,成了公众追捧、网络热炒的新对象。所以,“高考屏蔽生”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热词,也就不足为怪了。
“高考屏蔽生”上了热搜,你以为这事就完了吗?其实不然。在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当下,“高考屏蔽生”则成了炒作替代品,不是什么好事,或许在今年的高考宣传中,就会出现“恭喜我校今年高考收获x个‘高考屏蔽生’”之类的标语。如此一来,规避了“高考状元”这个敏感词,打了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擦边球”。
一些高中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商家借机兜售相关商品,导致社会普遍“唯分数论英雄”……这一系列的操作,犹如多米诺骨牌,诱发并加剧公众的教育焦虑。这也是教育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初衷。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怪圈,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只有从扭转观念上入手,才能真正扬汤止沸。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只能算是一块素质教育的补丁。当“高考屏蔽生”透过制度的缝隙,逐渐成为网络热词的时候,意味着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出现了漏洞。公开“高考屏蔽生”就成了对高考成绩的变相宣传,让教育部的禁令落空。鉴于此,教育部门不妨和其他部门联手,再续一块补丁,对炒作“高考屏蔽生”的行为说不。
考生查询发现自己成了“高考屏蔽生”,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考生、家人、学校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这一“喜讯”。如果没有网络助力,仅凭考生及家人有限的口口相传,则很难产生较大的轰动效应。从这个角度看,倘若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对“高考屏蔽生”进行敏感词屏蔽,就可以完成对“高考屏蔽生”的网络阻隔,让其从热词变成“凉词”。
“屏蔽生”成为新的关注焦点,乃至屡屡登上热搜榜,这折射了公众对高考成绩根深蒂固的关注。尽管在网上屏蔽“高考屏蔽生”仅治标难治本,但它也能作为一块补丁,在短期内可发挥疗效。在此之后,我们再持续采取措施,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高考成绩,推动教育走出“唯成绩论”的沼泽。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