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玄同
迷你短剧《我的阿勒泰》爆火,想去新疆,想去阿勒泰的呼声躁动网络。
一部剧、一篇文章、一段视频带火一座城,在当下的媒介宣传里层出不穷。
桎梏在水泥格子里,过着打卡上班、延时下班的打工人,被《我的阿勒泰》所呈现的唯美和纯情俘获,再正常不过。抵达不了的,才叫诗与远方,当日以眷恋的辽阔和野性,成为生活的常态,那些美好将或许不再。
人生是旷野。“北疆之北”的阿勒泰,让这份想象具象化了。这部剧最戳中人心,我认为并不是其所呈现的异域风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自然且淳朴的相处方式。
当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的语言、服饰、文化,以及人物性格在阿勒泰的牧场、蒙古包交织融会,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语境里的真善美,是如此地一致。发自内心的纯真、热情、自然,让每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内在统一。
把玻璃当宝石的孩子,拿松胶当口香糖嚼的哈萨克族,草地上的载歌载舞、醉酒抒情,含羞又炽热的爱恋,澡堂子里的歌声,月光下琴弦弹奏的惬意等等,为人们枯燥而浑浊的生活,吹进一股清新的风,让尘封的心灵得以呼吸。
这些动人的细节里,没有世俗欲望的加持,也没有名利金钱的腐蚀,只有不被规划的美好。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你穿什么、吃什么,一切的物资回归它本来的属性和功用。没有太多附加值和期望,也就没有了被划分的层级与身份。你我皆是这茫茫草原,巍巍雪山下,普普通通一生命,经历出生、成长、死亡,与大地融为一体。与他们所放牧的牛马羊,与这树木花草并无不同。
阿勒泰从来不在远方,只是封闭在我们的心底。我们一出生,就被寄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到底何为有用,何为无用,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有用”观念,让现在的大人、小孩,都活的很累。因为要成为有用的人,他们卷到身心疲惫。
但我们看《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这样对女儿解释什么叫“有用”:“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在在的嘛,是不是?”这份通透和豁达,是阿勒泰给她的滋养。也正是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生活,才能给人至深的启迪和思考。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这样讨论有用和无用,“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哲人以车毂、杯具、房屋最常见之物,道出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最后给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张凤侠的有用无用之论,与老子如出一辙。
为什么阿勒泰的生活,能让如此之多的人趋之若鹜,因为这份地广人稀的辽阔和原始自然的风景,给生活留下了太多可想象、可编织的空间。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类,需要留白,需要有虚无的部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空心生活比实心生活更有容忍度,也更有韧劲。
因远离尘嚣而传统,因偏远而闭塞,这也是阿勒泰的生活。
阿勒泰越受追捧,就说明都市的心灵被压抑的越深。但旅行的目的不在于抵达目的地,而是身体和灵魂在路上的完美归一。不管在哪里生活,心若浑浊,阿勒泰便不复存在,心若纯净,处处都是阿勒泰。况且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真让他生活在阿勒泰,也未必能过得开心。当人们过分关注远方而不是当下的时候,说明他们困在了当下,眼光向外,不过是寻找一个解困当下的答案,而不是远方本身。
抵达不到的才美好,身处其中多困扰。当下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打开心灵的窗户,反观内心,内心宁静平和,我们身处的周遭便平和。阿勒泰其实已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很多人回不去的故乡,读不到的童话,成为一种遥远的向往。
《我的阿勒泰》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草原编织的童话,也不是风光旖旎的纪录片,而是在高山、草原、树木写就得壮美土地上,粗狂而热烈生活的生命篇章。所以,阿勒泰不是目的,内心的恬淡才是。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