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指导老师:万传亮
医疗科普视频账号都是医生本人运营吗?记者采访发现,这些账号背后有着一条运作链条:由医生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并负责广告投放,再由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回复私信,通过能拉动网络流量的“话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在非专业、非正规团队运作下,出现了一些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的“网红医生”,让有些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医疗科普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原本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健康知识、预防疾病,并做出明智的医疗决策。然而,当“伪科普”“伪知识”充斥其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公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某些冒充医疗专业人员的账号,以“专业服务”之名行带货卖课、不当营销之实,无疑是对公众信任的亵渎和对医疗行业严肃性的践踏。
医疗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普工作必须基于科学、准确的知识。医生作为具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群体,他们本人运营的医疗科普视频账号,通常能够提供可靠、权威的信息。然而,一些非医疗专业人士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擅自涉足医疗科普领域,凭借一知半解甚至错误的知识误导大众。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破坏了医疗科普的生态环境。
医疗科普视频并非单纯的娱乐内容,而是与公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必须严格把控和监管。一方面,平台应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对医疗科普视频账号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准入机制,严格核实账号运营者的身份和资质,杜绝冒充专业人员的现象发生。同时,平台应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视频内容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低俗、误导性的信息。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印发了《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于那些故意传播“伪科普”“伪知识”,从事不当营销的账号和个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形成有效威慑。此外,还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健康素养,使公众能够辨别真伪,不轻易被虚假信息迷惑。
同时,医疗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医疗科普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准确、有用的健康信息。医生们真实、权威的科普,不仅能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疾病,还能树立良好的医疗行业形象,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沟通。
整治医疗科普视频账号背后的乱象,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唯有各方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彻底清除“伪科普”的浊流,构建起科学、真实、权威且有益的医疗科普新秩序,为公众健康福祉打造一片纯净的知识蓝天。
来源:红网
作者:李庆尚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