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飞 (河西学院)
年轻人喜欢养宠物,对宠物付出时间精力与爱,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下,95后、00后的宠物观念已经冲破了生命的界限。养石头、养牙膏、养纸箱狗、养芒狗的行为层出不穷,似乎万物皆可当宠物。(9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陆游笔下的诗句,在着笔冬日屋内暖意的同时,也透露出宠物带给自己的陪伴与安适感。“养宠物”,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情绪价值,增添生活乐趣,亦可以作为闲暇时间的伴侣,排遣个人的无聊寂寞。换言之,宠物又是一种寄托,是一种外在展示。从这一点看,“养石头”与养其他宠物在目的上并无太大区别,它既反映着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从细微处传递着他们的价值追求和对世界的判断。
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人首先是社会中的人,他们需要从事生产活动,履行自身责任义务,遵守法律与公共秩序,承担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所应承担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需要充盈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不论是“养石头”还是“养芒狗”,都反映出年轻人渴望得到关注呵护,希望得到安静休憩的内心向往。对于青年来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固然是他们的一面,而在积极进取的情怀之外,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确幸”,有细腻的情感追求。毫无疑问,二者并不冲突。
实际上,“养石头”为青年人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获取共鸣和共同话题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呈一种“分子结构”,不再似“熟人社会”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纽带。社会成员彼此间的“边界感”,也逐渐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在此种情况下,借助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养宠”话题同他人取得联系,也可以丰富青年人的人际交往,满足他们的分享欲和情绪价值。个人性格、追求经由“养宠物”实现外在展示,也有助于年轻人找到志趣相投的“知心人”。便不会让他们面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
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讲,他们心系未来甚于活在当下,“养石头”恰恰像是对生活节奏的一种调节,让它更舒缓,不急迫。客观来讲,现今社会竞争较为激烈,是放缓脚步“躺平”还是继续投入“内卷”,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头困惑。石头、芒果核,纸箱,虽然没有生命,但却可以为年轻人的心灵提供一片宁静的休憩之地,给他们“充充电”。在面临自己的“宠物”时,他们或许无需涉及世事与利益艰辛,或许无需考虑得失荣辱,只需要享受当下,享受生活。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一个悟透生活的人,才能真正融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把握生活。“养石头”这一举动,看似是消遣娱乐的无心之举,却又传达着一种积极的状态,即对生活有信心,对未来有期待。海德格尔曾有一句名言广为大众熟知:“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养石头”“养芒狗”,何尝又不是一种心灵的“栖居”?这种“栖居”并非消极避世,高举远蹈,脱离凡尘,亦非标新立异,刻意不与俗同,它传递着一种精神追求,是航船在心灵港湾休整之后,可以扬帆再出发的自信。这种“栖居”,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独立,又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昂扬态度。
也正因如此,“养石头”更像是年轻人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它迂回而不逃避,它仰望理想但又尊重现实,它心思迭出却又合乎秩序。这些“潮流宠物”,为年轻人搭建着交流平台,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媒介,闲暇休憩的寄托。各色装饰的石头,别出心裁的纸箱狗,带有青年人的创新色彩,也展示着他们心中细腻、善良、柔软的部分。
重要的是,无论青年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寄托个人理想,获取情绪价值,要旨皆是亲近生活、热爱生活。对于青年人自己来讲,他们应当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渠道充盈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社会来说,不妨对年轻人的一些行为抱有善意、尊重和包容。“养石头”,是面朝大海,静待花开;是寄情于物,盼望理解。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