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涵 (四川大学)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一个97年的女生在网络上的投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说:“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废物。”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就读于美国某知名大学,毕业后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当地有名的咨询公司,收入不菲。原本女生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但看到有学弟学妹也进了这个行业,她觉得自己也就那样。(9月8日科普中国)
当“意义”变成规训,人生就再难得快乐。做任何事都要追求过分的“意义感”,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督促自己进步,哪怕再优秀都无法获得满足感,这种心理症状被称为“意义饥渴症”。有意义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意义”越来越成为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读好书是有意义的、找到好工作是有意义的,而那些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无聊活动”则都是无意义的,也没必要加入日程。总在追求意义,容易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内耗之中,将生活变成走向成功的框架,按部就班地前行,一旦没有实现某个目标就会感到焦虑自责,甚至产生自我厌弃,如此痴迷于“意义”,已然背离了追求意义的初衷。
“意义”不能成为一切的指南,“无意义”不等于无价值。庄子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无意义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显然并非如此,我们站在自己或者社会一般认知的立场上来判断事物是否有意义,也并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换句话说,意义和无意义本就同生同在,也相辅相成,倘若一直执着于眼前的“意义”,那么也就难以认识到事物真正的价值。盲目追求意义会落入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的圈套,在“意义”之间,要允许一些“无意义”的存在。
卸下“意义”的包袱,不妨给心灵放个假。永远追随“意义”的脚步,就会使“意义”变成包袱,反失其本质。对“意义”过分偏执的人,总在追求完美,习惯比较,习惯树立过高的目标,使自己变得筋疲力尽,还不得停歇。实际上,有意义的人生,并非一定要目标明确地将一切事情变得有意义,而是要理解和体悟生活本身的价值,不论是知识的进步还是心情的舒畅,学习、工作如此,享受、放松亦是如此,只要能从中获得些什么,就值得去做。
让人生变成旷野,而不是轨道。不要将自己困在“意义”的囚笼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力。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将对意义的“饥渴”转化为向往,适当接受一些“无意义”的存在,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一切表现,哪怕是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也不必着急。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能总忙着赶路,偶尔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无意义”但美好的风景,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在且从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其中。
来源:红网
作者:高佳涵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