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家第一祠”坍塌:让文物保护的隐痛再少一点-尊龙凯时首页

来源:红网 作者:邓娉婷 编辑:田德政 2024-06-19 21:29:36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邓娉婷 (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稔田镇,被称为“客家第一祠”的官田李氏大宗祠受特大暴雨袭击,发生大面积坍塌。九派新闻从当地文旅局获悉,祠堂横屋两侧墙体被浸泡,主体砖构建筑未损坏,目前正进行抢救性保护。

据悉,官田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且作为上杭客家祖地与海内外李氏后裔的血缘纽带,180多年来,李氏后裔们每年春分时节都在这里寻根谒祖。此次宗祠的大面积坍塌无疑是对客家文化象征与历史遗迹的一次重创,也是对宗族祖辈情怀寄托的巨大伤害。

经初步判定,官田李氏大宗祠坍塌是受“百年一遇”的暴雨影响,夯土墙体被严重浸泡后,土质软化失去支撑力所致。值得肯定的是,当地政府在洪峰到达前已将在主座建筑内有价值的部分老物件转移至安全位置保护。但也不能就此忽视本次受损最严重的建筑主体,宗祠建筑虽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不能像老物件采取安全转移的应急方法,但相关部门也缺乏针对宗祠建筑受损的风险预判与提前防护手段。尤其宗祠所在上杭县常面临暴雨、洪灾,相关部门更应多加关注,提前为宗祠建筑及文物制定一套完整的应对灾情险情的保护办法。

诚然,天灾或许无可避免,但“人祸”因素在针对文物保护问题时应尽可能减小。保护和修补本就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体两面,在面对文物受损事件,强调对文物修补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文物受损前的保护才是根本。文物保护不应只落实在文物受损后,而是落实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落实在突发危急情况时有效防护措施里。与其事后或痛心或修补,不如事前保护,还文物一份稳稳的“保障”,还历史一份“完整”的呈现。

目前,当地已将李氏大宗祠周围封闭起来,以免人员进入受伤,并对参加保险的文物展开了保险理赔工作。对于失稳的墙体,后续将进行加固支撑,对失稳严重、已经不具备修复条件的,则会拆除重建。

历史文物作为历史遗迹,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印记、艺术价值,也担负着印证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虽是有形之物,但由于其珍贵程度与不可复制性,也可堪称“无价之宝”。

我们相信,在修补之后,宗祠或许又能安然无事般向客家人民,来往游客们呈现着客家历史的烙印。但我们不能忘记文物完好表象下被修补的“隐痛”,这也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隐痛。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应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流程以及体系,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微小之处,对于文物受损事件不仅要强调修补,更要注重事前安全防护;对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应对文物保护问题多一些了解和关注,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监督作用。让这些“无价之宝”再走远一些,让文物保护的“隐痛”再少一点。

来源:红网

作者:邓娉婷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0/53/14014726.html

阅读下一篇

尊龙凯时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