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依凡(复旦大学)
最近,一则《告知书》刷爆了复旦学子的朋友圈。为给国际人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让路,复旦附近最火爆的“校外食堂”——阳普国年菜市场附近商铺将在六月末陆续退场。其中包括已经营业二十余年的老刘平价水果店,也包括开业不久的老网红纯手工肉夹馍、贵州糯米饭等商铺。但是,对于日后要迁至何方,大部分商铺还未拿定主意。据复旦大学青年刊物《复旦青年》报道,设计团队希望利用周边高校的优质文化氛围,将复旦南片区打造为“大学路2.0”。不过,相关规划仍在讨论中。评论区里,学生和周边居民纷纷表示不解。
学生们和居民的抗议可以理解。不可否认,大学路拥有潮流、活泼的街区氛围,各类艺术装置、餐饮外摆,诠释了上海精致浪漫的生活气息。但是,学校周围的生活街区,不必都按照大学路这类商业街作为成功范本来构造。人均二十元的传统菜市场和平价小摊小店,又何尝不是周边居民小区和大学生活区的刚需,大学路人均一百元的消费,并非学生日常能够承受。消费模式、服务人群、受众需求都迥然不同的两条街区,设计思路又如何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高大上”和“国际化”并不可取。
传统菜市场与路边小店至少有二十年的历史,早已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虽然其本质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但却孕育了丰富的市井文化。一位网友提到,比起所谓的环复旦人文社区,她更想继续看老人围坐打牌、小孩低头逗猫,以饭后随手买点水果、带枝鲜花的方式,轻盈地融入这座城市。而这样的市井风貌,无疑展现了上海的另一种城市文化,充满了生活气息。街区的拆除,则更是一种文化损失。盲目地追新鲜、追潮流、追精致,用新潮的概念取代承载几代人生活记忆的老街,这种“清退思路”,无疑是在与街道的过去历史一刀两断。
或许,不告知、不商量才是引起群愤的原因。此次街区改造名为便民,却并未和民众进行沟通。不禁要问,在清退一众平价餐饮后,其附近是否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便宜、足量的餐饮服务?是否还能保留原有的市井文化气息?设计团队应该真正深入街道生活,了解周边群众和普通学生的朴素生活需求。民意没有得到尊重,居民们参与社区治理和享受社区便利服务的权利受到了破坏。
城市规划不应盲目求新,人文情怀也并非概念性的口号,街区规划虽然需要创新化、国际化,但也需要与历史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如何改造老街,还需重新谨慎思考。希望规划者们在未来的改造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倾听居民和学生的声音,保留那份独特的市井烟火气,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暖和归属感。大学周边需要的,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这比“大学路2.0”更抚慰师生和居民的心。
来源:红网
作者:汪依凡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