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往往不只一个。其中,决定一个人社会声誉的是他的职业理想。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业的光环有所下降,但一个能够感受到媒体业“伟大的道德光彩”的人,他不会在意媒体机构的贫富,也不会受张雪峰对媒体教育的肆意贬损,依然会毫不犹豫选择以媒体实践为业。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进入媒体业在于当一个出色的“画家”,每天把“原型的世界”经过自己的审美方式,向公众绘制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摹本的世界”。
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最高的职业理想莫过于让自己制作的“摹本的世界”,有能力成为有历史记忆价值的“世界的副本”。这样的“副本”一方面是他专业实践能力的结晶,一方面也是他最高的职业境界的综合反映。换句话说,媒体业者向当代公众和未来社会提供的今天的“世界的副本”,是他的职业理想所追求的,也是他为实现这种理想所需要的精神姿态铸成的。
一家媒体要受到社会尊重,就不能嫌弃作为“原型的世界”的新闻素材。一个健康的胃是不会挑食的,既要喜欢山珍海味,也不拒绝五谷杂粮,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同样,作为媒体,世界上有什么样的事实,就要让这样的“原型”有机会进入自己的“摹本的世界”。除非你是专业媒体的从业者,媒体定位不涉猎非专业的新闻事实。真正的大众化媒体,要有一个健康的选题原则,在制作“摹本的世界”前不“挑食”,避免因选题的偏好,让自己的受众在信息消费方面变得“营养不良”。受众在资讯上“营养不良”,媒体的信息茧房是罪魁祸首。
当破除信息茧房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时,也要防止某些媒体业者的“茧房心态”。
所谓“茧房心态”,就是只根据个人的偏好,选择性地筛选“原型的世界”,至于这样的素材是否全面,反而是次要的。偶尔有这样的偏好,大抵不会明显降低供职机构的公信力;但如果一家媒体这样的业者多了,“茧房心态”将造成媒体在新闻选题方面的“营养不良”,这样的媒体也就面临着公信力降低的风险。如果这样的媒体多了,媒体业内在的“伟大的道德光彩”暗淡了,媒体业的生存就可能成了问题。
媒体业者有职业理想,才有最高的职业境界,这样的境界需要最高的精神姿态来塑造。这就需要媒体业者敬畏事实,不嫌弃某种类型的“原型的世界”;需要媒体业者尊重自己的受众,不因为个人的好恶制作单一色调的“摹本的世界”。相信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有基本的鉴赏能力,能够判断出“摹本的世界”是单一色调的还是五彩缤纷的,也能感受得到制作他们的媒体业者的精神姿态,是颓废的还是上进的。
摒弃“茧房心态”,用负责任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面对公众、面对历史,这才是每个媒体业者应有的精神姿态。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