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晨洁(郑州大学)
10月16日,微博词条“海底捞等位区竟然分i人e人”登上微博热搜榜。大体就是,顾客在进入海底捞门店等位时,会看到红蓝两个指示牌,分别代表“i人”与“e人”的等位区域,甚至在现场还会发放“i人”与“e人”的标饰。对此,海底捞官方客服回应:“这个不是所有门店都有的,是抖音奇妙夜的活动,在北京的智慧餐厅店,目前活动已结束。”(10月16日 梨视频)
在这一微博词条下,部分受众认为海底捞这一活动很人性化,可以有效划分服务需求,从而使顾客得到更好的就餐体验。但大部分人对这一活动并不买账,“能不能别再标签化mbti了”“这不就是在贴标签吗”“停止这次ie闹剧”“我想坐哪就坐哪”等评论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大部分受众对这一活动的反对点在于,认为海底捞划分“i人”“e人”等候区是在刻板化地为顾客贴上标签。这背后体现的,其实是社会公众正在逐渐形成对于mbti测试的正确认知。
“i人”“e人”这一划分标准出自mbti性格测试。它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所发展出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从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和生活方式四个维度来进行测试,从而划分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i、e代表其中的注意力方向,并由此划分出mbti的两大类型,e代表外倾,i代表内倾。通常来说,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而内倾的人则相反,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但在大部分受众的认知中,往往简单将i、e之分定义为“社恐”与“社牛”的区别。
近几年来,mbti测试更是火遍网络,尤其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追捧,甚至于发展到了连交友都要先问一句“你是i人还是e人”的地步。mbti测试的初衷应该是帮助公众得到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做出人生规划与决断。但当下的mbti发展显然已经超出了这一层面,逐渐成为了人们固定化的刻板认知。
要知道,“千人千面”,一个人的性格绝不是凭靠着简单的几道测试题便可被判定的。人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针对同一个事情,在不同的场景下和不同的心境中,一个人也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但这绝不代表着mbti测试的错误性,而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四个字母便形成对他人的刻板认知。公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拒绝用mbti来为自己和他人贴标签的行为。
回到海底捞这件事情本身,海底捞一直以来以其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而广受大众喜爱,但它的“过度服务”有时也会给部分喜欢安静的顾客带来困扰。区分“i人”等待区和“e人”等待区的初衷,也是为了让顾客获得更好的就餐体验。对待此事,我们不必过于苛责,但要知道,有时不贴标签往往就是对顾客最好的尊重。若是想让顾客得到更好的体验,不妨直接设置“不需服务区”和“需要服务区”,而不是粗暴地用i、e来刻板划分顾客的需求。
来源:红网
作者:侯晨洁
编辑:刘昱
本文为尊龙凯时首页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