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进秋
“滥挂牌”现象,基层苦之久矣。最近有媒体进一步探访发现,一些基层组织的门口各类牌子依然密密麻麻。中部省份某乡镇,每个办公室至少挂着两块牌,有块产业扶持办公室的牌子因空间不够,只好挂到食堂里。
基层之所以牌子泛滥,有各种原因。过去,上级布置了某项工作,基层为了表现对工作的重视,就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叫作“某某领导小组办公室”“某某工作协调办公室”等,成立之初,这些新设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关系、提高了效率、推动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一事一机构,一事一牌子”成了一些地方屡试不爽的应对之策,也成了某些领导干部出政绩的“法宝”。
究其原因,一是政绩观有错位,有的部门把“工作好不好,先看牌子挂没挂”奉为圭臬,一心想着装门面、撑场面;二是考核有偏差,个别单位检查工作时,把镇村有无对应的牌子、有无专人负责、有无阵地设施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基层单位为了争取工作经费、拿项目,上行下效挂牌子,造成“上下一般粗”。更有甚者,在一些过时牌子的“旗号”下,有的单位成了养闲人的地方,有的成了“吃空饷”的温床,还有的成了某些人解决职级的暗箱。如此乱象,群众看在眼里,气在心里,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干群关系,也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毋庸置疑,虚头巴脑的牌子,折射出了以形式主义落实工作责任的问题。牌子之滥,折射出“花式”负担之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本就千头万绪,抓生产促发展解民忧,桩桩件件马虎不得。可面对上级单位的挂牌,总是开不了口拒绝。于是,有的干部“5 2”“白加黑”,加班加点、疲惫不堪;有的被困在“考核清单”,几乎没时间一线探访;还有的琢磨出应对之道、表演之法——哪个部门强势,对应牌子就大;谁来检查就换上谁的牌子,整理谁的材料,至于事情干没干、服务落没落实,反倒排在了后头。如此这般,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耽误了工作、搞坏了风气。把挂牌当政绩,胡乱“挂牌”、虚假“挂牌”,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一块牌子代表一项职责任务,牌子下挂,意味着责任下压。牌子增多,形式主义上了墙,意味着基层干部必然要“身兼数职”,疲于应付、忙得像个陀螺、有苦说不出,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看得见牌子、看不见服务,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治理挂牌乱象是一项长期工作,尤要注意一边摘旧牌、一边上新牌。对于上级单位来说,建阵地、送服务是应该的,但要送到位,就要真正有内容、有服务,不能仅仅是个空壳,更不能当作儿戏。这一点上,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针对群众需求,找到服务接口,定期开展活动,收集基层反馈,及时完善更新,给予基层干部切实支持,才能更好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样的牌子挂出来,才会有口皆碑。
切实给基层松绑,大可自摘牌始。近年来,全国各地都越来越重视乱挂牌问题,例如,安徽省歙县曾利用1个月时间集中整治乡镇村居挂牌乱象,清理不规范挂牌数千块;山东省曾集中摘掉了全省190余万块牌子;浙江也明确了“不得将挂牌、制度上墙情况纳入工作考核”。需要说的是,摘牌子不代表撂担子,减负不代表减责任。清理“滥挂牌”问题,不仅要把门前多余的牌子摘掉,更要把牌子背后的事项进行清退、整合。减牌子不能减职能,减牌子不能减服务,要实现多口归一,一岗多能,摘牌减负的同时为群众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基层干部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以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摘牌减负以后,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谋发展上来,俯下身、弯下腰、迈开步,走街串户摸摸民情、搬起板凳拉拉家常、深入园区看看产业。只有了解实情,解决问题,取得实效,才能干出实绩。
摘牌减负,减去的是形式主义的束缚,拧紧的是实绩担当的状态。只有基层治理体系更健全、基层组织更稳,百姓生活才会更美。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实做好基层工作的价值所在。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