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一、坚持“一个牵引”,做到“三个相结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列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创新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确保经济体制改革行稳致远。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全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谋划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和改革举措,体现了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科学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核心议题,而改革的核心则聚焦于市场化进程,即重点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两点论,既要根据需要确定改革的主要方面,同时不能偏废改革的次要方面,随着改革深化到一定阶段,原先非重点的一方可能会转化为重点的一方。比如,基本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按劳分配为主和按要素分配这两点,改革的重点是按要素分配,先是让要素参与分配,后是完善按要素分配。可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实践、实证主义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领导我国经济崛起为当今世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体。在此过程中,我们党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承认价值规律作用”的初步认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积极探索,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顶层设计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概括和规律总结基础上的宏观设计。我们必须将建设性要求置于核心地位,全力以赴构建一套体系完整、科学严谨、运行顺畅的制度架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这些制度上的“立”,都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来实现,体现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因此,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秉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新时代以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72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锚定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我们党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决定》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路线。在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目标导向,注重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提升方向感和计划性;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强化短板和弱项,以提高精准度和实效性。例如,针对“双碳”目标,我们应加速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这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实现“双碳”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急于求成,避免采取运动式的“降碳”措施或急刹车行为,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过程。
二、落实“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三对关系”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好“尽力”和“量力”的辩证关系,是推进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重要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关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既要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啃“硬骨头”,把各项改革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又要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集中精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民生保障事业持续发展。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付出巨大努力才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二者有机统一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从改革的历史根源角度来看,改革是通过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发挥作用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其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本身就是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人民群众中鲜活、朴素的感性实践经验,并及时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高度,进而实现感性经验的普遍化与理性化,并成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普遍原则。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三、聚焦“三个着力”,强化“三个注重”
《决定》明确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方法论层面的鲜明特征。既是对过去改革实践及其方法论的系统总结,也为未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全面深化改革是体系作战而不是各自为战,要求全国上下一盘棋、十个指头弹钢琴。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其重要方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写入党章,成为指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实践证明,改革越往后推进,改革触及利益也会越深,对系统集成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决定》在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要求“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用“七个聚焦”规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从14个方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和布局,彰显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特点。
从我国改革的基本历程看,抓好重点领域的改革,以重点领域改革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是我国改革的重要方法。比如,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随后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拓展。《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三个面对”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由此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突出改革重点任务,善于找准重点领域,继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同时,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各项具体制度安排协调跟进,呈现出系统性建构特征,各领域改革相互协同,促进整体性改革效能进一步提升,改革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抓改革落实的任务繁重。在此背景下全会强调“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最后又提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新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进一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随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实效。
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伟大的系统工程,面对需要解决的大量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确保改革取得人民群众希望的成效,无论在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上,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实际操作上,既要有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科学缜密的总体谋划,还格外需要讲究改革的方法论。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总结以往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而且要从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出发,深入学习这些科学方法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作者简介:何林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理论网
编辑:陈晓丹